最近一段時間,多起涉及“智駕”的交通事故引起了廣泛關注,社會各界對汽車智能輔助駕駛功能的討論可謂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日前,有媒體以車主身份走訪青島多家汽車銷售門店,發現夸大宣傳智駕功能、錯誤示范脫把駕駛的問題仍然存在。在KPI的重壓下,鼓吹技術早已是行業內心照不宣的“銷售密碼”,業績壓力成為了方向盤失控不可不談的原因之一。智能駕駛不能駛入監管盲區,更不能默許銷售端的營銷狂歡。
銷售終端的焦慮存在潛在風險。根據工信部《汽車駕駛自動化分級》,駕駛自動化等級分為L0-L5,如果銷售人員系統的介紹駕駛自動化等級與劃分要素的關系,對購車者的理解能力和耐心程度可能是一種考驗,很多銷售人員不得不采用簡單易懂的講解話術。薪酬結構底薪與提成比例的失衡,迫使銷售人員將產品功能包裝成了“救命稻草”。為了展示產品的技能水平來換取客戶下單的心動,一些話術變成了添油加醋的吹捧,實車演示時甚至主動關閉駕駛員監測系統,表演“絲滑”地脫把駕駛。這樣的宣傳方式抓住消費者躍躍欲試的心理,卻會影響駕駛者對智駕功能的正確認知,放松了警惕,導致事故風險增加。
夸大營銷正在透支行業信用。事實上,行業熱炒的“高階智駕”目前并未有權威機構給出明確定義,這在一定程度上給車企留下了宣傳過程中隨意包裝的空間。每次對安全問題的避重就輕,可能都會透支整個行業的未來。2024年,全國市場監管部門通過全國12315平臺等渠道接收新能源汽車軟件問題投訴舉報3.5萬件,占新能源汽車投訴舉報總量的22.4%,消費者反映的主要問題為虛假或“超前”宣傳具有遠程智能泊車或自動駕駛功能等。中國消費者協會投訴部主任王芳指出,近期73%的自動駕駛相關投訴涉及“過度信任系統導致的分心駕駛”。頻繁的事故和投訴會削弱公眾對智能駕駛技術的信任,阻礙行業發展,也折射出營銷狂歡與技術現實之間的問題十分嚴峻。
解開“重銷量輕安全”的死結需要重構激勵機制。銷售話術與產品手冊形成兩套話語體系,車企或許會收獲短期銷量,同樣伴隨的可能還有消費者的信任危機與流量反噬。探索“安全銷售積分制”的新思路,將客戶安全培訓時長、功能講解完整度納入考核,使銷售人員收入與用戶安全認知正相關,投訴率降低的獎勵機制或能推動企業調整考核權重。此外,在試駕和講解過程中監測系統不能交由銷售人員自主控制,強管理重規范,讓消費者維權有路可循。企業只有把安全價值植入進績效考核,銷售終端才有可能從風險源頭轉化為安全防線。
績效與安全深度捆綁,這個微小轉變揭示著行業覺醒的方向:當車企敢于把銷售人員的KPI從“賣出更多車”轉變為“提升用戶的安全駕駛意識”,智能駕駛才能真正跨越野蠻生長的泥潭。沒有任何業績數字,值得用公共安全作為交換的籌碼。
當然,監管政策也始終保持著與時俱進,對車企花式營銷按下“暫停鍵”。今年2月28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市場監管總局聯合發布了《智能網聯汽車產品準入、召回及軟件在線升級管理與技術指南》,企業向消費者提供有關智能網聯汽車駕駛自動化等級等信息時,應當真實、全面,不得作虛假、夸大系統能力或引人誤解的宣傳,確保消費者正確理解和使用智能網聯汽車產品。企業在組合駕駛輔助系統或功能命名及營銷宣傳中,不得使用暗示消費者該系統可以作為自動駕駛系統使用,具備實際上并不具備的功能等用語,防止駕駛員濫用風險。4月16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召開會議,指出汽車生產企業需明確系統功能邊界和安全響應措施,不得進行夸大和虛假宣傳,嚴格履行告知義務,切實擔負起生產一致性和質量安全主體責任,切實提升智能網聯汽車產品安全水平。
近年來,關于自動駕駛立法的呼聲越來越高。但從目前的狀況來看,監管政策的完善仍在實踐中探索前行。唯有建立涵蓋技術標準、市場監管、法律追責的立體化治理體系,才能讓智能駕駛真正駛向安全、可控的未來。
智能駕駛不會因為一場事故就停止進化,它終將進入人類社會之中,但是,怎么強調安全都不為過。“智能駕駛只是輔助,高速開車仍需專注”“輔助駕駛有風險,高速行車需謹慎”……清明假期,高速公路大車流期間,包括安徽、江蘇、浙江等多地高速公路出現了類似的提醒標語。對于每一位智能駕駛系統的使用者來說,必須充分認識到智能駕駛技術的局限性,駕駛員才是道路交通安全的第一責任人,不能將生命完全交給算法,時刻保持對道路情況的專注,才是保障生命安全的最好辦法。
信網評論員 秦璐
[來源:信網 編輯:趙曉珊]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