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信網報道了一則不法分子冒用螞蟻金服名義發布“月入過萬”的高薪催收員招聘的消息(詳見:螞蟻金服在小紅書上招催收員?官方客服稱將報警處理),引發關注和討論。經螞蟻金服官方客服核實,此類信息均屬虛假,涉嫌詐騙,螞蟻金服將上報公安機關進行處置。求職者找工作需仔細核查企業有關情況,在正規渠道報名,針對一些有明顯有違常理夸大事實的字眼要格外警惕。
近年來,因求職被騙的案例比比皆是,花樣也是層出不窮。從偽造“世界500強offer”收取“崗位預留金”,到以“崗前培訓”之名誘導網貸,再到利用AI換臉技術冒充企業HR視頻面試,詐騙手段正隨著技術發展不斷翻新。更需警惕的是,部分犯罪團伙通過注冊空殼公司、繳納社保等方式偽裝成正規企業,將求職者引入詐騙窩點,甚至逼迫其參與犯罪。來自最高人民檢察院的數據顯示,近年來,檢察機關依法從嚴懲治各類求職詐騙犯罪,2022年1月至2024年8月,全國檢察機關共起訴各類求職詐騙犯罪4708人。多地法院披露多起求職詐騙典型案件,揭示不法分子用“高薪”“內推”等噱頭設下“求職陷阱”,為求職者敲響警鐘。例如此前信網報道(詳見:在達內教育培訓后能安排高薪工作?一學員卻稀里糊涂貸了款)。求職者以“培訓后安排高薪工作”為由誘導,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辦理了培訓分期貸,最后工作沒找到,貸款倒是要還不少錢。
目前正值春招季,應屆畢業生更容易成為詐騙目標。因就業焦慮催生的“病急亂投醫”心理、社會經驗不足導致判斷力不足、維權意識薄弱。求職者應樹立“能力優先”的就業觀念,通過官方正規平臺投遞簡歷,對“低門檻高薪”“付費內推”等明顯有違常理的招聘信息保持高度警惕,凡是在招聘過程中以報名費、服裝費、培訓費、體檢費、保證金、保密費等名目收取費用的,都存在詐騙嫌疑。提高自我警惕意識,防范收費陷阱,保存相關證據,一旦發現異常情況及時報警。
除了不斷提升違法成本之外,堵上此類陷阱還需完善預防機制。監管部門應當加大對勞務中介、職業培訓機構的排查力度,加大對“黑中介”的懲處力度,建立“黑名單”共享機制,暢通“一鍵舉報”渠道;各類招聘平臺應擔起審核責任,對入駐單位的資質嚴格把關,可引入AI大數據等技術判定信息真偽。同時,為提升就業質量和穩定性,4月8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加快構建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高質量就業服務體系的意見》,指出要從問題導向出發,全鏈條優化高校畢業生就業服務。
青島不斷完善就業環境。近期,青島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印發《青島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系統行政處罰裁量基準(試行)》,未經許可和登記,擅自從事職業中介活動,有違法所得將沒收違法所得,并處以最高5萬元罰款;李滄區舉辦了“春風行動”新春招聘會,吸引大量求職者,同時進行宣講,為求職者們送上“防騙第一課”;3月27日,青島印發2025年全市就業人才服務工作要點:對接全國100所高校,開展青島“招才引智名校行”“山東-名校人才直通車”等活動;開展“就享家”樂業服務站擴容行動,實施“社區微業”行動,開展“15分鐘就業服務圈+一刻鐘便民生活圈”融合試點,出臺留學人員創業園管理辦法,聘任新一批海外引才特派員,鼓勵留學人才來青就業創業......在就業方面青島一直在努力營造優質的服務。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鏟除職場類騙局需以更加嚴厲的監管懲戒手段、優質的就業服務、完善的權益保障機制,共同為求職者帶來更多獲得感和安全感。
信網評論員 陸云琦
[來源:信網 編輯:趙曉珊]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