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銳理數據統計,3月份青島商品房銷售套數、銷售面積和金額較上個月,分別上漲134.3%、177.4%和206.0%。其中,商品住宅成交6428套,約82.31萬平方米,銷售總金額125.37億元,銷售套數、銷售面積、銷售金額較上個月均大幅上漲。每年3月至4月是房地產市場一年當中的第一個交易旺季,疊加3月27日青島剛出臺的“購買商品房現房公積金貸款額度可上浮10%”新政,政策暖風頻吹,房價降幅收窄,提振了購房信心,青島房地產市場傳遞出陣陣暖意。
3月份,李滄區中國鐵建峯悅灣、市北區中海寰宇時代雲境等項目,在樓市中表現較為突出的同時,部分項目到訪量稀少也在同步上演。地鐵沿線、配套成熟的片區去化加速,遠郊項目仍面臨壓力。分化愈發明顯背后,折射出青島購房者開始用理財思維審視房產——房子已不是“買了就賺”的財富密碼,“好房子”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房子必然回歸居住屬性。購房者的選擇從“能不能買”轉向“該不該買”和“買什么”,需要建立全新的評估體系。
受各種不確定因素的影響,當下青島購房者的決策不得不衡量在面臨市場波動時,可以承受的最大損失金額。高凈值人群或許可以將品質成熟的房產視為對抗貨幣貶值的硬通貨,普通剛需卻需在市場行情與房價的撕扯中艱難抉擇。市場冷熱不均的格局,精準映射了購房群體的心理分層。高位時怕接盤,低迷時持續觀望,從某種程度上講,買房就是一種投資。像有網友表示,“手握300萬閑置資金,既擔心貨幣基金收益跑不輸通脹,又對樓市的漲跌舉棋不定”,買房保值的考慮越來越變得難以忽略。
誠然,核心區域的房子確實展現出了一定的抗跌性,但“位置溢價”未必一定是硬通貨。嶗山金融區二手房價逆勢上漲,租金回報率穩定;膠州一樓盤三年房價零增長,算上資金成本實際虧損不少;即墨某業主掛牌兩年未成交的經歷,并不是個例……多少人買房為了升值,如今竟連保值也變得不易。值得一提的是,市南區的學區房掛牌價保持月漲已成常態,房東們甚至默契地結成“價格同盟”。這種非理性繁榮,正說明中產階層對資產貶值同樣存在擔憂?,F實是,掛牌價卻與實際成交價相差甚遠,市南中片區學區房價格較高峰時跌幅較大,例如今年2月成交的一套房源,較2022年成交的一套相似房源,價格不止腰斬。隨著優質教育資源“開枝散葉”,不少家長已不再把自住性不高的“老破小”當做入學唯一選擇了。
青島樓市正在經歷價值重構,購房者或投資者在“好房子”中尋找方向。有人戲稱“青島最不缺的就是房子,最缺的是好房子。”過去那幾年,青島各個新區齊頭并進四面開花,“三灣三城”的城市發展理念,令膠州灣的資源優勢逐步放大。然而,房子建了不少,透支的板塊也不少。配套跟進緩慢,那些品質配不上價格的,最終都會跌到匹配價值的價格。正如業內人士直言,如果想要跑贏新周期,需聚焦核心地塊,由于青島樓市的區域分化將持續加劇,故房企端拿地應聚焦以青島主城區為主的核心區域,盡量避免遠郊地塊的盲目擴張。
當前市場屬于積壓需求的階段性釋放,購房者更看重項目的抗風險能力,教育、交通等配套資源成為決策關鍵因素,“至少要保值增值”的心理十分普遍。價格空間讓購房者開始往品質住房傾斜,剛改購房群體因房價的因素,也開始關注品質更為突出的樓盤。商業配套的“兌現率”成為價值標尺,“超預期+高品質”兌現,才是開發商降維打擊的炫技。反觀那些停留在效果圖的“規劃利好”,正在遭遇市場用腳投票。眼下,購房者恨不得把每平米房價拆解為土地紅利、城市服務費和生活解決方案三部分進行衡量,或許唯有如此,才能在房子的價值篩選中,找到真正經得起時間考驗的資產。
當銀行存款利率跑不贏通脹的焦慮漸顯,“房價永遠漲”的認知慣性被打破,居民資產配置必然發生變化。在股市、理財收益不穩的情況下,“把雞蛋怎么分配進菜籃子里”,房產能否重新成為保值選擇,市場反響最直觀。房子的成本浮出水面,即便房貸利率降至歷史低點,但提前還款咨詢量驟增,主要還是受到理財收益的觸發。呼吁出臺更有力度的政策刺激樓市,以減輕購房者的負擔,提振消費信心。
未來,青島房地產市場將呈現更精細的分化:核心資產持續金融化,邊緣房產回歸居住本質。購房者需要清醒認識到,理財不妨理好自己的“心理賬簿”。
信網評論員 秦璐
[來源:信網 編輯:王熠冉]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