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閃電評論丨文旅大會的隱藏副本 山東正在下一步大棋
2025年4月24日晚,2025山東省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大會在德州樂陵盛大開幕。這已是山東連續第六年以“全省總動員”的陣仗舉辦文旅盛會。
從濟南到煙臺,從濟寧到臨沂,再到如今的德州,這場“接力賽”背后是山東以文旅為支點,撬動文化傳播、產業升級、區域協調發展的深層變革,加快推進文化強省、旅游強省建設的關鍵一招,把文化旅游產業打造成為支柱產業、民生產業、幸福產業。
山東正加快對文旅產業鏈的顛覆性重構。
文旅產業的深層變革,在于跳出“景點打卡”的單一模式,向全產業鏈要效益。山東的破局之道是以重大項目為牽引,推動業態跨界融合。山東通過文旅大會,將全省各地的文旅資源進行整合,形成優勢互補、協同發展的良好局面。
2025年文旅大會的舉辦地德州,緊抓黃河、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機遇,實施“兩河牽手”生態廊道工程,推動景區聯動、線路聯通、產業聯盟,構建以點連線帶面的全域旅游發展格局,而青島東方影都、臨沂紅色影視基地通過“電影之旅黃金路線”串聯,更形成跨市聯動的產業集群。
數據印證了這一戰略的成效,一季度德州接待游客量同比增長43%,樂陵影視城預計年接待游客量突破300萬人次。
文化厚度拓展了山東的文旅產業深度。
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旅游是文化的載體。作為文化大省、旅游大省,山東通過文化內涵的深度挖掘和產業邊界的持續拓展,將資源稟賦轉化為價值增長極。曲阜尼山圣境用《金聲玉振》實景演出打破“老三孔”的觀光局限,臨沂瑯琊古城將紅色基因轉化為沉浸式劇本殺體驗。濟南的“泉城名士坊——如夢令”演藝綜合體,以宋詞詞牌為切入點,用沉浸式演藝重構宋文化場景。菏澤的“臨境山海經”VR體驗館,依托《山海經》IP,結合黃河文化與科技手段,打造全感交互空間。
“齊魯1號”旅游列車的開行,把全省文旅資源編織成網,讓火車票變成全域消費的通行證。這條串聯11地市、200余家景區的移動生態鏈,不僅拉動沿線餐飲、住宿、購物,更催生出“文旅+交通”的新商業模式。
2024年山東文旅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6.7%,年接待游客9億人次,旅游收入首次突破萬億大關。此次大會簽約的18個重點文旅項目,總投資154.5億元,涵蓋數字文旅、低空飛行、康養休閑等新業態。
文旅成為山東向世界遞出的一張文化名片。
文旅大會上,山東亮出“入境旅游倍增計劃”,用文旅搭建起文化輸出的超級通道。2000萬元“引客入魯”專項資金、每年新增8條國際航線、24小時過境免檢通道。首批10家“孔子家鄉好客山東”境外合作伙伴的授牌,揭示出山東的文化輸出路徑,日韓、東南亞市場主打儒家文化圈的情感共鳴,香港特區則成為中西文化交融的跳板。“百團萬人游山東”等活動的推進,讓牡丹節、八極拳大賽等地域文化符號突破地理邊界,成為全球共享的IP。
新加坡海外分會場的設立,更是將山東文旅推向RCEP框架下的文化交流前臺。山東正將文化自信轉化為國際話語權。這種“請進來”與“走出去”的雙向發力,在青島的郵輪經濟中已現端倪。從“歐羅巴2”號到“愛達·魔都”號,郵輪不僅是交通工具,更成為移動的文化展廳。
連續六年的文旅大會,山東看似在“辦會”,實則是在回答三個時代命題:如何以文化自信賦能高質量發展?如何以產業升級應對經濟轉型?如何以區域協調破解發展不平衡?
山東擔負起新時代的文化使命,正以文旅為筆,以創新之姿、開放之態,持續擦亮“好客山東”金字招牌,書寫齊風魯韻的嶄新篇章。(文/阮尚輝)
[來源:閃電新聞 編輯:孫寶震]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