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灼言|山東版“好房子”長啥樣?
在城鎮(zhèn)化率突破67%、人均住房面積超過40平方米的今天,如何讓“住有所居”升級為“住有優(yōu)居”,成為新時代的民生考題。
今年,“好房子”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適應人民群眾高品質居住需要,完善標準規(guī)范,推動建設安全、舒適、綠色、智慧的“好房子”。
什么樣的房子才是“好房子”?順應人們對“好房子”的新期待,4月16日,山東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把新聞發(fā)布會開到了“好房子”現場——淄博市張店區(qū)新東升·福園小區(qū),解讀山東支持高品質住宅建設的新指南——《山東省好房子建設標準指引》,著力用“新空間、新場景、新體驗、新樣板”兌現“好房子”承諾。
繼3月底住房城鄉(xiāng)建設部發(fā)布《住宅項目規(guī)范》后,“好房子”在山東從概念走向實踐。一場關于“好房子”的品質蝶變正在齊魯大地上開啟靜水流深式的進化重構。
畫好“頂層設計”的“大圖紙”。
如同蓋房子要設計好圖紙,“好房子”的升級也離不開好規(guī)劃與具體可行的標準。山東的好房子省級標準,從規(guī)劃、設計、建造、交付、運維全過程考慮,聚焦安全、舒適、綠色、智慧要求,針對居住區(qū)風貌、空間配置、質量控制、適老化服務、智慧化運維等關鍵要素明確了“好房子”的詳細標準,將推動我省住房建設向更高品質、更可持續(xù)的方向邁進。
全屋層高不低于3米、車位配比不低于1:1.2,面積不小于2.5×5.3m,100%預留電動車充電設施安裝條件、車庫地面要用不低于C30的高標號混凝土,厚度至少100mm、拓展配建兒童日托中心、休息座椅等設施……從好規(guī)劃+好設計,拓展安全宜居新空間,到好配套+好設施,構建舒適便捷新場景;從好建造+好工藝,提升綠色低碳新體驗,到好運維+好服務,打造智慧家庭新樣板,一個個數據、一個個具體可行的舉措讓“好房子”從一個模糊的生活愿景轉化為可量化、可感知的技術標準,為齊魯兒女勾勒出品質生活的具象圖景。
關注“居住體驗”的“點贊聲”。
“好房子”需要好的建設,人才配置要跟上。在提升建造工藝方面,成立專家指導組和創(chuàng)新研究中心、搭建“人才庫”,加大對節(jié)能保溫、防水、隔音、高性能門窗等產品的研發(fā),在房屋建設中大力推廣新技術、新產品、新材料、新工藝,推進BIM技術全過程集成應用,以高品質住宅定位,提升群眾居住體驗。
同時,實施開發(fā)項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優(yōu)化施工組織方式,強化工程質量標準化管理,集中整治滲漏、開裂、噪音、反味等突出問題。全面推行“先驗房后收房”,將屋面防水、隱蔽管線等質量保修期延長至10年。去年以來,先后篩選111個試點項目,以點帶面打造高品質住宅樣板,在建商品房中高品質住宅規(guī)模占比達到30%。
“好房子”未必是新房子。比如,優(yōu)化戶型設計、增大廚衛(wèi)空間,運用同層排水技術、減少上下層噪聲,安裝電梯,增補托育服務設施等。山東對老舊小區(qū)實施因地制宜的改造,推動老舊小區(qū)從環(huán)境、樓道、外立面改造向室內品質提升、公共服務完善等方面延伸,讓更多老房子變成“好房子”。
打造“居住共同體”的“大溫暖”。
從一家一戶到小區(qū)社區(qū),每一個屋檐下雖然住著不同的家庭,但是人們對居家環(huán)境這個“幸福空間”的追求都是相同的。
“城,所以盛民也”,住房承載著千家萬戶的幸福夢想,也是城市文明的重要標志。山東由外到內,讓“好房子”的“好”真正落到群眾的日常生活中。
比如,對新建全裝修住宅,要求戶內設置基本智能產品,鼓勵預留居家異常行為監(jiān)控、緊急呼叫、健康管理等智能產品的設置條件,支持智能家居互聯,實現老人跌倒報警、兒童安全監(jiān)測一鍵響應……
以服務為延伸,山東的“好房子”要求完善物業(yè)服務標準,包括社區(qū)巡檢、裝修管理、環(huán)境維護及用戶滿意度反饋機制;倡導鄰里共享空間設計,促進社區(qū)互動與文化融合等,讓“好房子”的服務更加精細化、人性化。比如,構建“智慧物業(yè)+定制服務”雙軌模式,創(chuàng)建獨居老人、康復人員等重點服務對象人員信息庫,將技術理性與人文關懷融為一體,將數字智慧轉化為現代居住語言,通過貼心的運維和暖心的服務,讓住戶更安心、更舒心、更省心,讓科技技術的升級帶來居家生活質量的提升。
“好房子”的山東實踐,是政府工作的“大目標”與人民群眾的“小日子”緊密相連的生動寫照。
從物理空間到幸福坐標,山東“好房子”標準正在重新定義家的溫度,這不是簡單的居住升級,而是1億山東人民美好生活的新的打開方式。
文/靖曉紅
[來源:閃電新聞 編輯:李源菁]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