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灼言 | 小眾目的地如何“出眾”?
最近,青島一處名為“孤獨的樹”的景點火了。眾多游客慕名而來,排著長隊,只為能與它合張影。
一棵樹何以爆火?從選擇人少景美的“奔縣”之旅,到出游“拒絕特種兵”“睡到自然醒”,近年來,與核心城市相比,越來越多小眾目的地受到歡迎,這也恰似一面多棱鏡,折射出數字時代打造小眾目的地的諸多啟示。
年輕人熱搜的小眾目的地長啥樣?
在“反向旅游”成為一種正向趨勢的當下,“小眾”在年輕人的旅行筆記上逐漸占據了C位。遠離喧囂,找一個小眾的地方,欣賞美麗的風景、呼吸新鮮空氣、感受風土人情,主打一個隨性、松弛。
綜觀近年來“出圈”的小眾目的地,可不僅僅是“老天追著賞飯吃”這么簡單。
高性價比。相比于選擇網紅城市、熱門景點的旅游,小眾目的地具備低成本、高性價比的優勢,住宿、餐飲和交通等費用相對比較優惠,網上購買也比較容易。以住宿為例,在“小地方”低價就可以住到五星酒店,如曾有網友曬出“300塊在鶴崗住五星級酒店”更是成了社交媒體上的熱門話題。
原汁原味。相對于傳統網紅城市和熱門景區的商業開發千篇一律,小眾目的地保留了更多的本土風貌和特色,更具有原真性。比如,四川巴山大峽谷深度挖掘巴文化和土家族文化,打造沉浸式巴文化情景演藝,舉辦土家千人燈火等具有當地特色的節目與活動,讓游客直觀地感受當地的人文風俗、美食、手工藝等本土特色。
深度體驗。相對于網紅城市、熱門景區買不著票、訂不了房,排隊如長龍等低體驗感,近年來,更多三四線及以下的城市誕生了打卡新業態或消費新熱點,美食、音樂會、賽事、沉浸式夜游、非遺展演等,游客可以輕而易舉地收獲更加具有深度和探究性的體驗。
小眾目的地不只是好玩
當下,小眾目的地“出圈”的方式可謂五花八門:《黑神話:悟空》上線,天南海北的“天命人”集結,山西隰縣人山人海;四川綿陽市安州區秀水鎮因為幾名干部的一段“魔性尬舞”,讓這個開滿油菜花的小鎮火出圈;安徽六安市裕安區林水寨景區曾以傳統農耕為主,如今春有花朝節、夏有星空音樂節、秋啟豐收藝術節、冬推圍爐煮茶節,一年四季活動不斷……
有人不禁奇怪,一些小眾目的地在交通、住宿、餐飲方面并不占優勢,為什么會有那么多游客競相前往?
是精神世界的“療愈師”。對比以往到此一游、打卡趕集的旅游方式,現今的消費者對一切“加速”的敘事多少有些免疫,而是通過旅行緩解焦慮、疲憊,找尋內心的平靜,探求“詩與遠方”。以夜游業態為例,從沂蒙山龜蒙景區開啟“夜爬蒙山”活動以來,截至2024年5月,累計接待夜爬游客超5萬人次。在漫天繁星與徐徐微風里放松身心、馳騁思緒,這樣的非凡體驗,哪個“打工人”不想來一次呢?
是歷史文化的“推介官”。隨著旅拍的流行,洛陽的“貴妃照”、泉州簪花照、延邊“延吉公主”、邯鄲戰國袍等沉浸式“旅行換裝”體驗熱度高漲,一批小眾旅游城市出圈。一些歷史文化底蘊豐富的三四線城市,在城市發力營銷以及短視頻等社交媒體傳播的助推下,讓城市形象伴隨歷史文化不斷出圈。
是縣域經濟的“助推器”。近年來,隨著縣域經濟的崛起,像福建平潭、江西婺源、河北正定等很多原先“不起眼”的小城,紛紛在游客接待能力、服務質量、游玩體驗等方面令人刮目相看。縣域旅游的崛起和興盛,是對傳統旅游模式的深度挑戰與全面革新,不僅為游客提供了更加多元、豐富的旅游選擇,更為推動鄉村振興和區域協調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
小眾目的地如何成為“寶藏目的地”
在當下的旅游市場,一片花海、一碗麻辣燙、一頓燒烤就可以引來潑天的流量,一個目的地的火真的有些“沒道理”。然而,游客大潮往往“來得猛、去得快”,如何讓“紅得偶然”變成“紅得必然”,很值得小眾目的地做一番提升。
“網紅模板”不用套,“獨家配方”是關鍵。“打造全球規模最大、檔次最高、世界第一的頂級童話神話樂園”“世界上唯一的帝王文化區”……近年來,一些地方為打造“網紅”景點,文旅項目定位浮夸,不僅沒有成功爆火,反而浪費了大量資源。從寂寂無名到火遍全網只需幾分鐘,從“熱搜榜單”到“查無此名”也不過一夕之間。網紅邏輯與現實邏輯各行其道,決定著很多“熱鬧”只是數據很美。
“千篇一律”不足為奇,“獨一無二”方為能事。文旅行業發展自有其規律,且關聯鏈條很長,尤其今天,文旅正在從“衣、食、住、行、游、購、娛”走向“文、商、養、學、閑、情、奇”。人們選擇一處旅游,看的是“歷史”也是“當下”,是“風景”也是“生活”,是“營銷”更是“底色”。吸引八方來客僅是第一步,面對潑天的流量,地方旅游發展不能急于“跟風”,應“跳出此山”重新認識當地的資源特色,喚醒正“沉睡”的價值,不要陷入“造景”“雷同”的誤區。
與其“拼命賺吆喝”不如多一些“實打實”。曾經火遍全國的“文旅喊麥”,想必我們還記憶猶新,但“水花”之后的“漣漪”卻顯得后繼乏力。當下,“短視頻+”“網紅+”,讓越來越多的“詩與遠方”呈現在眼前,一些地方不妨順勢而為,以旅游為導向,以“1+N”為模式,從“旅游+工業”“旅游+體育”“旅游+康養”“旅游+研學”等多業態融合,發展為旅游與養老、養生、體育、親子、研學、餐飲、住宿、購物、娛樂等生產要素之間的融通與創新,通過旅游進行多方面、多范圍的產業重塑與再造,促進“小地方”的大發展。
“一時紅”不易,“一直紅”更難。實現流量持續轉化是艱巨的挑戰,如何在競爭激烈的文旅市場脫穎而出,是滿足公眾期待的必選項,也是帶動地方發展的必答題。
文/李振華
[來源:閃電新聞 編輯:陸云琦]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