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不息的追尋丨“他們為我們犧牲,我愿用余生為他們找家” 山東老兵17年寫上千封信送無名烈士“回家”
編者按:
英雄捐軀,山河不忘。戰爭年代,無數革命先烈為中華民族的獨立和自由拋頭顱、灑熱血,他們中的很多甚至沒有留下姓名。多少年來,人們對先烈的緬懷從未停息,有人寄出上千封尋親信,有人奔波萬里走遍全國,有人堅持十幾年傾其所有……只為著一個共同的目標:讓忠魂歸故土,幫烈士找到“回家的路”。清明節到來之際,海報新聞特別策劃推出“不息的追尋”系列報道,對話為烈士尋親的人,講述尋親路上的艱辛,緬懷英雄烈士的事跡。無論時代怎樣變化,對英烈精神的追尋永不停息!
海報新聞首席記者 張珈瑋 記者 周琛 菏澤報道
2025年,清明節前夕,北方的平原地區已染上新綠。在山東省菏澤市魯西新區張和莊烈士陵園,一座座無名烈士墓碑掩映在蒼翠之中,無聲地訴說著一段跨越70多年的英雄故事。
“我還沒有給你們找到家,但張和莊的村民從來沒把你們當外人啊,你們都是我們的村民……”4月1日,退伍老兵張景憲送走一批來村里舉行追思英烈活動的師生,轉身又走進了烈士陵園。他蹲下身子,一邊念叨著尋親的家常,一邊輕輕為無名烈士們擦拭墓碑。
每逢春節、清明節,張景憲都會根據他收集的信息,替烈士們往家鄉寄信,幫他們尋親。17年來,寄出的書信早已超過千封,他尋遍大半個中國,累計跋涉上萬里路,只為讓曾經拋頭顱、灑熱血的英雄魂歸故里,幫他們找到回家的路。
一名退伍老兵的承諾
“大家知道這里安葬著136位無名烈士,但他們叫啥名字,來自哪個部隊,老家在哪,這些沒人說得清。”張景憲當過兵、上過戰場,退役回鄉后,自身經歷讓他對安葬在村里的無名烈士們尤其牽掛。2008年清明節,已擔任張和莊社區(原張和莊村)黨支部書記的張景憲在組織掃墓時,被老黨員的一句“幫烈士找家”深深觸動。他立下誓言:“只要我還活著,就一定要送他們回家!”自此,張景憲踏上了為無名烈士尋親的道路。
烈士們幾乎沒有留下信息,時隔半個多世紀,想要找到線索非常難。幾經輾轉,張景憲終于有了收獲:1947年,華東野戰軍第八縱隊23師在菏澤一帶與敵激戰,負傷者被送往位于張和莊村的戰地醫院救治,因傷重不治犧牲的,被村民們用白布包裹安葬于此。帶著這條線索,他多次跑到各地找史料專家,跑干休所,尋訪老兵求證,終于確認了烈士們來自華東野戰軍第八縱隊23師67團,并獲得了1947年的烈士名冊,其中有94人留有姓名,有86人記錄了籍貫。
新的困難隨之而來。年代久遠,地址變遷,烈士親人去世,都讓尋親工作困難重重。張景憲選擇了最“笨”的辦法——寫信。他按照烈士名冊上的鄉鎮地址信息,先后寄出上千封尋親“家書”,收件人直接寫著烈士姓名,信中懇請當地的郵遞員協助尋找親屬。“當年,有些戰士擔心家里人被敵軍報復,可能留下了假的地址,但不論如何,我們也要堅持嘗試。”張景憲告訴記者,盡管多數信件被退回,但堅持終有回響。2014年,首封來自山東臨沂的回信,為張文祿烈士找到了家人。遺憾的是,烈士的母親已離世半年,張景憲既欣慰又難過,他到烈士母親的墳前叩首告慰:“英雄回家了。”
44位無名烈士與親人“團聚”
“要和時間賽跑!”張景憲說,時間緊迫,自己早一點幫烈士找到家,烈士們就多一分“再見”親人的可能。
17年來,張景憲的足跡遍布全國26個省市,行程超萬里。他聯合郵遞員、志愿者、媒體等社會力量,形成全國尋親網絡。截至2025年4月,他已成功為44位烈士找到親屬,每段重逢都催人淚下。
“徐彥墩烈士犧牲時19歲,其母親因思念哭瞎雙眼,臨終前拉著大兒子的手千叮萬囑,一定要找到弟弟。直到70年后,2016年,我們寄出的‘家書’讓烈士終與家人‘團聚’。”張景憲回憶說。
“每年春節,他母親都在桌上給他放一雙筷子,覺得兒子早晚會回來團聚。”這是來自江蘇的烈士王殿華的故事。當年,王殿華參軍5個月后就犧牲了,母親堅持找了他十幾年,一直堅信他還活著。每年春節,母親都會在飯桌上給他留一雙筷子,這個習慣一直保持到老人去世。
一個個“團圓”的動人情景,成為張景憲為烈士尋親的不竭動力。他將這些年結識的熱心人組織起來,成立菏澤市烈士尋親志愿者協會。隨著尋親力量的壯大,該協會不僅為張和莊烈士陵園的烈士找到親屬,還在為更多的烈士尋親。
點亮一盞永不熄滅的燈
無論時代怎樣變化,對英烈精神的追尋永不停息!這些年來,張景憲一邊自籌資金,一邊爭取政府支持,投入210余萬元建設“紅色基因傳承館”,復原戰地醫院場景,展示烈士事跡與尋親歷程,累計接待參觀超20萬人次。陵園與展館成為紅色研學基地,吸引青少年在此接受愛國主義教育。
如今,張景憲發起成立的菏澤市烈士尋親志愿者協會已匯聚2000余名志愿者,聯動全國多地,持續為更多無名烈士尋親。
“他們為我們犧牲,我有責任幫他們尋親,圓他們的回家夢。我愿意用我的一生去完成這個心愿。”張景憲說,這件事不是他一個人在做,而是一群人在做,幫烈士尋親的志愿者已遍布全國26個省市,大家牢牢擰成一股繩,傳承英烈精神,為烈士的回家路點亮一盞永不熄滅的燈。
[來源:海報新聞 編輯:李源菁]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