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一片小茶葉 17億元大茶業
“南茶北引”經過近七十載滄桑淬煉 嶗山茶成長為品牌價值達17.58億元的“黃金葉”
仙山圣水育新芽,谷雨新烹萬縷霞。當晨霧在松濤間織就輕紗,嶗山峰巒便仿佛成了天地間最澄澈的茶盞。4月20日,第二十屆嶗山茶節暨第四屆嶗山茶谷雨開采節在沙子口街道流清灣市級鄉村振興片區大河東茶園開幕。暮春四月的海風裹挾著咸澀與清甜,在層疊的茶壟間游走吟唱,將近七十載的滄桑淬煉,化作此刻漫山遍野的翡翠漣漪。從“南茶北引”的艱辛試種,到區域公用品牌價值達17.58億元的“黃金葉”,一葉香茗在嶗山完成華麗蛻變,在鄉村振興征程中書寫著新生的“山海傳奇”。
從“南茶北引”到“億元茶業”
嶗山三面環海,空氣濕潤,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具有春遲、夏涼、秋爽、冬暖的氣候特征,日照率年均達到52.1%。嶗山茶茶湯濃醇鮮爽,飲后回甘留香,營養物質豐富。
嶗山茶的命運始于一場跨越南北的“遷徙”。1959年,嶗山區在嶗山林場首次試種0.2畝茶樹,拉開了“南茶北引”的序幕。彼時,寒冬凍害頻發,茶樹十不存一。1964年,人們在背風向陽的大石壁前發現茶樹開花結果,同年冬天茶樹防寒成功,成活率95%以上。1975年茶園面積擴至235畝,然而1979年凍害肆虐,茶園銳減至不到130畝。1980年,嶗山區摸索出防風林帶與密矮栽培技術,實現“一年建、二年采、三年畝產過百斤”的突破。而后,嶗山區又將茶業列為農業龍頭,推廣保護地栽培,終結凍害困擾。
道阻且長,行則將至。嶗山區加大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力度,加快推進都市農業發展,不斷完善并落實茶葉地方標準,推動嶗山茶通過“三品認證”。2006年,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批準對嶗山綠茶實施地理標志產品保護,2011年《地理標志產品嶗山綠茶》國家標準發布,品牌羽翼漸豐……直至2024年,嶗山茶區域公用品牌價值達17.58億元,轄區四家茶企入選《2024中國茶葉企業產品品牌價值評估報告》前100名,數量及排名均居全省首位。“一片茶葉”成為帶動茶農致富增收、促進鄉村產業振興的“黃金葉”。
政策支撐與生態引領雙輪驅動
嶗山茶產業的崛起,離不開政策的精準“澆灌”,政策紅利持續釋放強勁的產業發展動能。近年來,嶗山區不斷加大財政支農力度,完善惠農政策,相繼出臺了以直補惠農為主要內容的《加快推動嶗山茶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關于推動嶗山農業高質量發展扶持辦法》等政策,并配套相關實施細則。
嶗山區圍繞高效農業、智慧農業、品牌農業、總部農業,在嶗山茶規模種植、茶葉生產加工升級、良種培育推廣、三產融合、科技創新等20個方面,全維度、全鏈條加大嶗山茶產業扶持力度,大大提高嶗山茶從業者的獲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
正所謂“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綠色生態始終是貫穿于嶗山茶高質量發展的一條主線。嶗山區連續14年對茶農和茶企業實施“三項直補”政策扶持。2022年政策更是創新升級為“五項直補”,包括物理防控設備、生物農藥、生物有機肥、測土配方和技術服務指導等。全區累計投入資金1.5億元,惠及茶農1.7萬余戶。同時,嶗山區創新性地開展政策性茶葉氣溫指數保險工作,財政兜底1300萬元,為產業系上“安全帶”。
“在嶗山區的支持和引導下,茶場一直堅持有機生產,并通過了生態低碳茶認證。”云霧茶場負責人王永超告訴記者,茶場從種植、越冬管理、病蟲害防治、采摘、加工等環節都做到了有機管理,如冬天在茶園地面鋪草,追施經過發酵的豆粕和經過認證的有機肥作為越冬肥,提高茶園肥力,澆灌越冬水,并以種植的防風林作為擋風障等方式抵擋嚴寒。在病蟲害防治方面,茶園采取利用粘蟲板、殺蟲燈、人工捕捉和大自然生物鏈的辦法,從源頭保障茶葉安全純凈。
經過近70年的精心培育,嶗山茶產業已形成獨特的生長密碼,這里云集了碧海藍田、曉陽工貿、北嶗、萬里江、嶗山云霧5家生態茶園,136家茶企、2萬余名從業人員構建起緊密的產業鏈條。最新數據顯示,全區嶗山茶種植總面積約2萬畝,年產量1500多噸,產值6億余元,畝均產值達3萬元,逐漸實現“一片葉子”富裕一方百姓的美好藍圖。
創新引擎驅動產業價值躍遷
種業是農業的“芯片”,科創為嶗山茶插上騰飛之翼。嶗山茶產業創新既是充滿希望的田野,又是乘風破浪的廣闊舞臺,在這片生機勃勃的熱土上,嶗山區以創新引擎驅動產業價值躍遷,蹚出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干、幫助農民銷、實現農民富的奮斗歷程。
2022年3月,嶗山區聯合青島農業大學等科研院所成立“嶗山茶產業創新團隊”,截至目前已創新培育并成功推動“嶗茶1號”等7個國字號新品種問世。同年,“嶗茶1號”國字號品種問世,填補本土茶樹空白;嶗山區自主創新研發并發布的高端品系“嶗山龍須”“嶗山鳳羽”入選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嶗山茶邁入“高精尖”時代。2024年,嶗山區又趁熱打鐵,啟動打造“嶗山白茶”高端品系,進一步推動嶗山茶向精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轉型升級。
“嶗山區始終秉持綠色、標準、創新的理念,聚力提升名特優新農產品全程質量控制能力,推動農產品優質化、特色化、品牌化發展。始終把標準化理念融入農業生產全過程,著力構建規范化的農業發展模式。”嶗山區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嶗山區已全面啟用“嶗山茶數字化管理系統”,出臺《嶗山茶產地證明標識管理實施方案》,為每一份嶗山茶打造“數字身份證”,實現嶗山茶從茶園到茶杯的全程可追溯,當傳統工藝與現代科技交融,茶香愈發醇厚。
與此同時,嶗山區也不斷為“小葉子”開拓“新市場”,各茶企不斷創新探索更為多元化的嶗山茶產業鏈,為嶗山茶品牌賦予更為豐富的價值。云泉春茶場負責人徐本權說,現在的云泉春茶場不僅發展茶業,還導入茶研學游等全新業態,建成了集特色產業、文化體驗、休閑觀光于一體的田園綜合體項目。云泉春計劃圍繞茶樹花打造研學、啤酒、美妝、食品等全新產業鏈,闖出鄉村振興的新通途。
茶韻悠悠彰顯文化軟實力
山海相生、茶韻悠悠,文化正如一杯香茗,只需淺嘗便有無窮韻味。嶗山自古就有飲用野生茶的記載,嶗山茶文化也已傳承千百年。嶗山茶不僅是農產品,更是一部流動的文化史詩,文化挖掘賦予產業更為深厚的底蘊,催生出的新業態、新場景,也令嶗山茶文化血脈愈發鮮活。
自嶗山茶文化系統入選山東省首批農業文化遺產資源名錄以來,嶗山區“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打造“山、海、城、茶、田”農文旅融合發展模式,以嶗山茶文化的挖掘、繼承和發揚,持續釋放文化活力、傳揚文化魅力。
從制作《嶗山茶歌》,到編纂出版記載嶗山茶發展歷程的第一部專業性茶志——《嶗山茶志》,再到創新性地設計發行“南茶北引”70周年郵票紀念冊《茶韻嶗山》,嶗山區不斷賦予嶗山茶以新的文化內涵。
如今,嶗山茶節、嶗山茶谷雨開采節已成為嶗山的又一塊金字招牌,吸引著四海游客共赴嶗山品茗,感受“萬般青島美”。嶗山區深度融合茶文、茶節、茶旅,“茶元素”成為打造鄉村文旅新生態的精髓。以2024第十九屆嶗山茶節為例,該活動為嶗山區引流50余萬人次,拉動旅游收入2億余元。
茶和天下,包容并蓄,茶文化亦是對外交流的亮麗名片。2008年,嶗山茶作為奧運會專供茶向世界奧運健兒展示嶗山茶的風采;2015年,嶗山茶隨郭川船長“中國·青島”號帆船重走“海上絲綢之路”,向世界各國展示了古老的中華茶文化,返航以后捐贈給中國茶葉博物館;2018年,嶗山茶作為上合組織青島峰會主會場指定用茶亮相上合峰會;2019年,嶗山茶成為海軍節70周年慶典茶禮;2024年,國際友人體驗活動吸引多國賓客,茶香跨越山海,成為“和而不同”的文明紐帶。這片葉子承載的不僅是鄉愁與情懷,更是文化自信的彰顯。隨著中國茶文化的不斷推廣,嶗山茶文化將進一步走向世界,成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橋梁。
“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嶗山茶的蛻變之路,是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是傳統與現代的對話,更是一座城市與一片葉子的相互成就。當谷雨時節的茶芽再度萌發,當四海游客舉杯共品“江北第一名茶”,嶗山茶的傳奇故事仍在續寫。
青島早報/觀海新聞記者 姜丹寧 通訊員 張緒霞 王雪梅 趙子健 攝影報道
[來源:青島早報 編輯:孫寶震]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