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醫院看病,怎樣才能找到讓人放心的醫生?”“遇到疑難重癥,該向哪些醫生求助?”不管大病小病,人們都想找讓人放心的醫生,咋找呢?信報給你答案:上周三,信報發起“尋找島城名醫”活動以來,一周時間內,很多市民來電來函用真實經歷推舉出了自己心目中的島城名醫。如果你身邊也有名醫,快快撥打80889810,與大家分享吧。
不管大病小病,尤其是百元專家掛號費制度推行之前,為了放心就診,很多人都習慣性地找專家、找教授。“看病不必直奔‘主任醫師’,尤其是常見病、初診病人。”海慈醫院一位養生科專家表示,醫學專業的學生畢業后,至少臨床工作多年才能評上副高職稱,這期間,他們同樣臨床經驗比較豐富,精力比較充沛,足以獨當一面。臨床上遇到的病例七八成屬于常見病,主治醫師大部分可以妥善解決。
“‘看病只認大教授’造成了醫療資源的極大浪費。”市立醫院宣傳科主任伊利明說,一些在某些學術方面達到高精尖的專家因為要在做學術、帶學生、處理行政事務的同時,兼顧臨床 ,導致每周可能只能抽出一兩天時間進行門診和查房。分配給病人的時間如此緊張,他們當然更希望能集中精力治療疑難復雜病例,但經常在門診坐了半天,遇到的病人卻有一半以上屬于初診、輕癥,完全可以由下級醫生處理好。
有些病人擔心“不找大專家收治,入院后就得不到妥當治療”。伊利明說,其實,住院病人只要病情夠重,一定不會被大專家忽視。
問診關鍵詞:醫術實驗室醫生OR臨床醫匠?
“病人選醫生往往先看職稱,實際上,在現行職稱評定體系下,職稱和醫生的醫術并不都能對應起來。”受訪的幾位醫生都給出了同樣的看法。青島阜外心血管病醫院宣傳科工作人員介紹,一些年富力強的主治醫師在處理復雜疑難病例和掌控高精尖手術的能力上,可能比資深專家略差一點火候。對于拔牙、補牙、箍牙等“精細手工活”,病人與其緊盯專家、教授,倒不如找注意力更為集中也有足夠臨床經驗的主治醫師。口腔醫學界有一句玩笑話,“發SCI(科學引文索引)文章,能把牙箍好嗎?”對患者來說,經驗豐富的臨床“醫匠”在處理常見病時,很可能比堪稱“高富少帥”的“實驗室醫生”、“論文醫生”更加靠譜。阜外醫院宣傳科這位工作人員坦言,該院公認拔牙“手藝”比較好的醫生,恰恰是口腔科的一位主治醫師 。
“盡管他目前的職稱是主治醫師 ,但也已經有了8年的臨床經驗,同事都戲稱他為‘醫匠’。”他口中的這位醫生叫作于鵬,其實,和于鵬同樣的老醫匠有很多,他們每天跟病人打交道,往往看病“手藝”純熟。
擇醫心得
名醫推薦人:痔瘡患者李女士
李女士今年57歲,得了痔瘡后大便出血、時有脫出并伴有撕裂般的疼痛。李女士因為害怕手術,一直不愿檢查就診。經歷了半年多撕心裂肺的疼痛后,李女士終于忍無可忍,尋根刨底找到了青島肛泰肛腸醫院肛腸科主任劉麗群。
經過劉主任的細心講解,李女士的緊張情緒有所緩解,經過仔細地分析、研究,劉主任為李女士施用了“無刀除痔”微創手術,徹底清除其病灶。不到半個小時,李女士一身輕松地離開了手術室,“一點也不疼!”李女士興奮地告訴劉麗群主任。劉主任再次叮囑其術后的注意事項,并對每天的恢復情況進行了預估。
在劉主任的精心照顧下和李女士的全力配合下,李女士很快就恢復了健康。其間,劉主任經常打電話尋問李女士的恢復情況、排便情況等,而李女士也會在第一時間咨詢劉主任肛腸健康方面的問題。每次路過撫順路肛泰醫院,李女士都要上來坐一坐,跟劉主任聊聊天;半年時間過去了,劉麗群主任又再次給李女士電話提醒:到了半年復診的時間了。李女士感動之余,向信報推薦了劉主任參選“尋找島城名醫”。
擇醫心得
參加醫院活動結識“好醫生”
2
推薦人:乳腺癌患者張女士
第22屆世界“防乳癌關愛日”,10月17日,青島“粉紅關懷”協會成立儀式暨“有多少愛可以重來”大型公益講座按時舉行。本次活動吸引了來自諸城,濰坊等地的女性朋友,并有朋友帶著病歷前來咨詢,46歲的張女士就是其中一位。
“聽青大附院乳腺中心副主任吳琍教授說,這個組織是由專業人士成立的公益性組織,不收取費用。主要幫助廣大女性防治乳腺癌,往后將成立走秀團、瑜珈隊等興趣小組,還可以為貧困的患者提供金錢支持乃至心理輔導,讓患者相互幫助,積極面對人生。”曾經被病情沉重打擊的張女士在和吳琍教授深入交談之后,重獲了信心。隨即向本報推薦了吳教授。而記者采訪時吳教授談起“粉紅關懷”協會的成立初衷,她表示:“粉紅關懷,關愛的是胸懷的懷,女人的乳房是最美的山峰,但也是最危險的山峰,乳腺癌每年奪走50萬女性的生命,中國是乳腺癌發病率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但是,我國每年定期做乳腺檢查者卻不足30%,我們希望廣大女性都能做到及早預防、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據悉,粉紅關懷協會,是青島本地第一個呵護乳房,關愛女性健康的慈善組織,已成功入駐市北區社會組織創益工場,旨在創建一個基于青島地區的愛心合作社團,以提高公眾體檢意識,消除面對疾病依存的僥幸心理,將愛與希望傳遞給越來越多的女性。
等你推薦
你心中的“島城名醫”是誰?
3
看病找大專家首診沒必要,找副主任醫師也不一定靠譜,那究竟該如何選擇醫生?精明的島城讀者自有一番“導醫”心得。
自信報“尋找島城名醫”活動推出一周以來,很多讀者在來電來函用真實經歷推薦自己心目中的島城名醫的同時,也向大家分享了“尋醫”經驗之談:
“別被醫生的職稱和頭銜迷惑。”;“到醫院官網查看醫生的從業經歷,可從中分辨是‘實驗室醫生’還是臨床‘醫匠’。如果一個醫生的履歷中,大篇幅列舉的都是科研成果,那么 ,對他的臨床診療能力需要多方求證。”;“到導醫網站上看看患者評價。導醫網站上的評價,可作為評估醫生溝通能力、服務態度和治療效果的參考。患者留言通常會重點提及醫生的態度好不好,治療有沒有效果。如果一個醫生不擅長和病人有效溝通 ,也就很難和病人合力對抗病魔。”;“醫生擅長治療哪種疾病,技術是否過硬,同行對其的評價推薦最為靠譜。”……
如果你仍在尋醫問藥的路上苦苦尋找,不妨關注本報的“尋找島城名醫”活動,這里有島城市民用親身經歷推舉出的好醫生。如果你幸運地結識了一位名醫,他(她)曾經讓你備受感動,那就快快撥打本報熱線80889810,或掃描二維碼,來與大家分享吧。
空中義診臺
本期出場專家
青大附院乳腺中心副主任吳琍教授
經市民推薦的名醫,會在本報“空中義診臺”欄目中對讀者的疑問進行解答。你有難題,交給他們吧。
問:得了乳腺癌,早期會有哪些癥狀?
答:多數早期乳腺癌患者都能摸到乳房內有腫塊,但是并不疼,而且,腫塊會逐漸增大。再就是乳頭溢液或者出血,這時尤其要特別注意作進一步檢查。還有的患者會出現腋窩淋巴結腫大,這種情況以同側腋窩淋巴結腫大最多見。
問:哪些人容易得乳腺癌呢?
答:乳腺癌的患者主要集中在“3個30”和生活習慣等誘因上。其中,3個30說的是30歲以后還沒有生育的女性、30歲以后沒有哺乳的女性、經期超過30年的女性。這三類女性因體內激素水平較高,要引起重視。其次,生活方式和遺傳病史也是乳腺癌的主要誘因之一。記者 陳邵華
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