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精衛(wèi)曾刺殺載灃,想當烈士后來為啥成了大漢奸
汪精衛(wèi)是中國近代史上家喻戶曉的人物,亦是近代史上最為復雜的矛盾綜合體。此人美姿色,以至于胡適曾說:“他若是女人一定死心塌地的愛他,他是男子,他(胡適)也愛他”。此人私德為人稱道,曾自己要求“不做官、不做議員、不嫖、不賭 、不納妾、不吸鴉片”,除第一項之外,均身體力行。然而,此人后來成為民國第一大漢奸。蔣介石罵他“此賊不可救藥矣,多行不義必自斃也(《蔣介石日記》)。本期的《發(fā)現(xiàn)青島》,我們就來說說汪精衛(wèi)。
刺殺載灃,想要當烈士
汪精衛(wèi)本名汪兆銘,1883年出生于廣東三水,后以精衛(wèi)為筆名,因此歷史上多稱“汪精衛(wèi)”。汪氏青少年時期有兩個背景對他性格及今后行事產生影響:其一,他在十三四歲時父母相繼去世,只得跟隨同父異母長兄生活,這就造成他“懦弱自卑、優(yōu)柔寡斷”的性格;其二,他生于書香世家,又熟讀儒家典籍,1901年參加科舉考試,以廣州府第一名考取秀才,這使得他有著極好的文筆,又受“忠恕”影響很深。
青年汪精衛(wèi)能夠引以為豪的一大壯舉是刺殺滿清攝政王載灃,這使他被貼上“革命家”的標簽,亦可作為其人生的第一大轉折點。
當時,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陷于分裂,被梁啟超譏諷為“遠距離革命家”。作為孫中山的追隨者,汪精衛(wèi)認為“我等必須拿出實際行動,才能證明革命的決心”,他表示自己要做“革命之薪”,去點燃“革命這鍋飯”。1910年,汪精衛(wèi)和喻培倫、黃復生決定以性命相搏,用炸藥謀殺權貴,目標鎖定為清朝實際上的政權掌控者——攝政王載灃。
這次行動無論成功或者失敗,汪精衛(wèi)都極可能喪命,這樣他會成為一世英雄,名垂青史。可惜,他既沒有被炸死,也沒有被處決。3月31日深夜,喻培倫和黃復生在北京后海北岸的一座橋埋設炸彈時被一個車夫發(fā)現(xiàn)。憑借炸藥上的幾枚國產螺絲,清政府順藤摸瓜,逮捕了汪精衛(wèi)。審理此案的是肅親王善耆,他對汪氏之人品才學產生敬重,外加清廷擔心如殺汪,可能會導致革命黨更加暴力,經過善耆對攝政王的斡旋,汪氏被改判終身監(jiān)禁。
客觀地說,汪氏刺殺攝政王一節(jié)跟“政治投機”毫不相關。他既被捕,也決心以死報國,在獄中賦詩“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還和善耆大談共和的好處。1911年11月6日,辛亥革命之后,清廷大赦政治犯,汪氏被釋放 ,出獄時,北京數(shù)百人在刑部門前爭睹其風采。
現(xiàn)在想來,汪精衛(wèi)如果當時死了,日后被稱為“革命烈士”必然無疑。 從革命者變成了劊子手
獲釋后的汪精衛(wèi)致力于調節(jié)北洋軍閥和革命黨的紛爭,民國成立后,奉行不做官等“六不主義”,一度引退赴法,后被孫中山電召回國。孫中山去世時,汪精衛(wèi)是僅有的幾個身邊之人,筆錄《總理遺囑》,孫中山一字未改。1925年廣東國民政府成立之際,汪精衛(wèi)被選為國民政府常務委員會主席和軍事委員會主席。
汪精衛(wèi)在第一次國民革命前期是親共的,在國民黨中屬于標準的左派。1927年,蔣介石發(fā)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大肆屠殺共產黨員。汪精衛(wèi)發(fā)表通電,痛斥“蔣介石的反共 ,只是一種借口。其反革命之行動,喪心病狂之至,自絕于黨,自絕于民眾,紀律俱在,難逃大戮”。
然而何以時隔短短三個月之后,汪氏就發(fā)動“七一五政變”,成為革命的“劊子手”呢?
史家論述汪氏此段迅速轉折,多糾結于汪氏的反動本質及汪、蔣權利爭斗,但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細節(jié),即是來自蘇聯(lián)的一封“五月密電”。據(jù)中國共產黨新聞網(wǎng)所錄劉統(tǒng)教授撰寫的《共產黨的崛起與國民黨的“清黨”》一文,這封信是在蔣介石反共,中國革命形勢驟變的情況下發(fā)出的。發(fā)自蘇聯(lián)聯(lián)共(布)中央政治局,送至共產國際在中國的代表鮑羅廷、羅易等人手中。電文主要內容除了包括土地革命中的政策和對各階級的態(tài)度外,還提到:1.改變國民黨領導層人員的構成,從下面多吸收一些新的工農領導人加入國民黨中央。同時依靠工農組織中的數(shù)百萬人擴大國民黨地方組織。2.動員兩萬共產黨員,再加上湖南、湖北的五萬革命工農,組建自己可靠的軍隊。3.成立以著名國民黨人和非共產黨人為首的軍事法庭,懲辦迫害工農的反動軍官。
對于這份密電,各方評價不一。陳獨秀在收到后態(tài)度曖昧,認為“我們黨未必能貫徹執(zhí)行”。周恩來則在日后認為這個指示是對的,在延安整風時期反思道:“大革命的失敗,主要是沒有按照共產國際的指示去搞土地革命,以武裝斗爭為中心。”
由于羅易認為汪氏是堅定的左派,遂將此電交給汪氏觀看。汪精衛(wèi)看到電文后表面上一言不發(fā),說要思考,實際上如芒刺在背。他后來說:“兄弟看過以后,覺得嚴重時期已到了。已到了爭船的時候了,已到了爭把舵的時候了。一只船有兩個把舵的,有兩個不同的方向,除了趕走一個,更無他法。”
7月14日晚,汪精衛(wèi)召開了武漢國民黨中央秘密“分共”會議 。在第二天的會議上,汪精衛(wèi)正式宣布國共“分家”,他講述了從羅易手中看到共產國際電報的經過,認為電報有五層意思,“都是很厲害的”,“隨便實行哪一條,國民黨就完了”。
幾天之后,汪氏開始武力清黨。從此,他從革命者變成了“劊子手”。
甘做漢奸,建立汪偽政權
汪氏并沒有在反共運動中獲得什么好處,反共使他暫時穩(wěn)住了國民黨內右派的情緒。但一個勁敵已經羽翼豐滿,這就是蔣介石。蔣介石初期并未位列國民黨高層,但在東征陳炯明過程中不斷坐大,漸漸成為一方人物。中原大戰(zhàn)中張學良“改旗易幟”,使得蔣介石實力大增 。隨之而來的“九一八事變”讓汪氏和蔣介石暫時同朝為政,但此時蔣的勢頭已經在汪之上,汪氏明顯失去了黨魁的位置。
汪、蔣斗爭中汪精衛(wèi)的失勢無疑給他投敵埋下一個伏筆,但追本溯源,汪氏自己的主觀思想錯誤才是根本原因。全面抗戰(zhàn)爆發(fā)之后一個月,汪氏曾發(fā)表了一篇名為《大家要說老實話 大家要負責任》的講話,雖然講話最后聲明“我們守著弱國的態(tài)度,我們抱定必死的決心”,但讀完講話全篇,給人一種悲觀的情緒,汪氏在講話中說:“和呢,是會吃虧的,就老實的承認吃虧,并且求于吃虧之后,有所以抵償。戰(zhàn)呢,是會打敗仗的,就老實地承認打敗仗,敗了再打,打了再敗,敗個不已,打個不已,終于打出一個由亡而存的局面來。”將和談作為一種途徑和斗爭并列,至少說明汪氏存在著某些幻想。此后,他始終沒有放棄和談,以至于最后將其視為解決日本侵略的主要方法。
1938年,日本首相近衛(wèi)文麿推出了極具欺騙性的聲明,汪精衛(wèi)徹底動搖了。他的妻子陳璧君,手下周佛海、梅思平也和日本人秘密接洽,給他大量做工作,鼓動他“開創(chuàng)自家新天地”。對蔣斗爭的失敗、“恐日病”加上優(yōu)柔寡斷最終把汪精衛(wèi)推上投敵的道路。1938年12月18日,汪精衛(wèi)離渝出走 ,29日,他在河內發(fā)表“艷電”,主張對日和談,“與日本政府交換誠意,以期恢復和平”。次年5月,汪精衛(wèi)輾轉抵達上海。
汪精衛(wèi)沒有想到,他一旦來到上海就成為了日本人手中的工具,所謂的“中日和談”無非是日本人的謊言。事實上,正如犬養(yǎng)健《誘降汪精衛(wèi)秘錄》所說,在日本陸軍的頭腦中本來就有一種成見,認為汪是日本為掩蓋近衛(wèi)“不以蔣介石為對手”的失言而被提出作“代理人”的,因此,“和平條約的交涉委員,在談判中絲毫不想給汪精衛(wèi)以最佳條件。他們認為,這一道好菜,是蔣介石本人出場時的‘供品’,若給汪,有些可惜。”此時,汪精衛(wèi)不但受到國內的抨擊,也受到日本人的戲弄,其內心之糾結可想而知。
然而,汪精衛(wèi)絲毫沒有因這種“內外夾攻”而有所動搖,更堅決地邁出了建立汪偽政權的步伐。1940年3月30日,汪偽政權終于在南京成立,中國近代史上最大的漢奸集團粉墨登場。李志毓在《汪精衛(wèi)的最后生涯》中說:對于汪的選擇,陶希圣(此人開始投敵和談,后來主動脫離)將之解釋為汪偏執(zhí)而決絕的性格。他說:“好比喝毒酒。我喝了一口,發(fā)現(xiàn)是毒藥,死了一半,不喝了。汪發(fā)現(xiàn)是毒藥,索性喝下去。” 特約撰稿 田野[來源:信網(wǎng) 編輯:每皮]
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