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西提中擴東優”,布局“最優教育”生態
4月15日,市內四區義務教育階段招生政策發布。16日,市南區作為四區中唯一舉行招生政策交流會的轄區,圍繞“西提中擴東優”發展戰略,對今年招生政策“新動作”進行解讀,主動回應社會各界最關切的問題。從對口直升到多校劃片,再到公辦班試點……“新動作”背后透視出,市南區打造“最優教育”生態的戰略遠見,為轄區高質量發展提供了一把教育維度的“密鑰”。
西提
精準施策激活教育潛能
記者梳理今年、去年招生政策發現,市南區西片學區小升初政策有明顯變化。去年,青島一中市南分校與青島二十四中均實行電腦派位。今年,政策調整為青島二十四中面向西片學區小學畢業生定向招生,青島一中市南分校小學畢業生直升本校初中部。
基于種種原因,西片學區多年前便面臨基礎生源相對薄弱、優質生源外流等困境。市南區琴島學校作為轄區重點打造的九年一貫制學校,于2019年9月建成招生,2023年加入青島一中教育集團,成為青島一中市南分校,依托學科知識系統貫通、教師跨學段貫通等貫通式培養,迅速躋身青島強校提質學校。記者從市南區教育和體育局了解到,對口直升精準施策,強化了小學與初中的銜接,減少家長因升學焦慮產生的擇校行為。同時,其小學畢業生直升初中部,保障了生源穩定性,也讓西片教育資源得以更高效配置。
“女兒班級的班主任有5個,各有各的好。”青島二十四中學生小楊的媽媽說,女兒進入初中后一度像個刺猬,她向班主任組求助,嚴父型、慈母型教師“各顯神通”,女兒慢慢不再“玻璃心”,積極投入到校園新生活中。得益于深入推進的“全員班主任聯合體”,越來越多的二十四中家長像小楊媽媽這樣吃下了“定心丸”。協同育人新模式讓自信從容成為學生的人生標簽,隨之而來的是學習成績的“水漲船高”,更為長遠發展鋪就溫暖底色。中片強校青島七中與青島二十四中集團化辦學在教科研協作、教師共培共育等方面成效明顯,也讓后者傳遞出“家門口就有好學校”信號,讓西片家長更安心。
中擴
擴容打造優質教育輻射圈
一直以來,“最優教育在市南”是市南的金字招牌,而中片學區則是市南教育的一面旗幟,青島市實驗小學、青島大學路小學、青島太平路小學、青島文登路小學、青島七中、青島二十六中、青島三十九中等優質學校“扎堆”。每年小升初電腦派位現場,市南中片家長往往最為淡定,因為即使派不上最心儀的初中,無論去哪所初中都能“兜底”。如何擴大隆起的中片教育高地輻射面,實現教育資源優質均衡發展,是近年來市南教育實踐者們的思考重點。
根據2025年市南區義務教育階段招生政策,中片學區招生范圍擴大,青島七中、青島二十六中、青島三十九中、青島實驗初中(市南中片班)面向中片學區小學畢業生招生,報名人數超過招生計劃數,采取電腦派位方式錄取。其中,青島實驗初中作為老牌優質初中,為中片學生設立市南中片班,成為最大亮點——青島實驗初中今年招生計劃共14個班,其中,9個班面向市南、市北、李滄三區招生,簡稱“三區班”;2個班面向市南區中片招生,簡稱“市南中片班”;2個班面向市內四區招生,簡稱“四區班”。
據介紹,這種變化打破的是局屬、區屬學校間的壁壘,既是局屬初中助力轄區優質教育資源的擴容,也是轄區優秀生源效應的輻射,為家長們賦予更多的選擇權,并為其他區域提供了可復制的經驗。
東優
創新構建多元升學路徑
2025年,市南東片學區的招生政策變化相對較大,涉及多所學校:青島市第三實驗初中(青島五十七中)在保持面向東三學區公辦小學畢業生對口直升的基礎上,設立1個班面向市南區東一、東二、東四學區公辦小學畢業生,多校劃片招生(簡稱市南東片班),家長自愿報名,報名人數超過招生計劃數,采取電腦派位方式錄取。青島(市南)海信學校設立1個公辦普通班試點(簡稱市南東一班),面向市南區東一學區的公辦小學畢業生招生,家長自愿報名,報名人數超過招生計劃數,采取電腦派位方式錄取。公辦普通班學雜費執行公辦義務教育學生免除學雜費政策,學生餐費、校服費等服務性收費和代收費執行民辦班標準。
據介紹,東片學區政策調整的核心在于創新構建更多元升學路徑。一方面,通過多校劃片,打破東片學區多個小片區之間的壁壘,讓家長根據就近就便為原則,以及孩子自身特點和興趣選擇學校,把更多的自主選擇權交給了家長;另一方面,民辦學校的公辦班試點則是對民辦教育轉型的積極探索。海信學校公辦普通班從一定程度上減輕了部分家庭的費用負擔,又保留了民辦校的靈活機制。這一創新模式以精細化、科學化教育治理貼近群眾需求,為民辦教育轉型、教育公平深化提供了新路徑。
青島晚報/觀海新聞/掌上青島記者 張琰 報道
[來源:青島晚報 編輯:王榮]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