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號,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當日在京共同發布“《中國住房發展報告2015-2016》發布會暨華房指數預警研討會”。
社科院12.3發布最新報告稱,在經歷較快的上升之后,房價將在2016第二季度之后,出現一波斷崖式下跌可能;但商品房投資仍有望緩慢回升,對經濟增長的帶動有望增強。
報告稱,2016住房市場回暖基礎不穩,波動風險較大,分化的趨勢嚴重。在整體經濟趨勢沒有重大地變化和沒有重大舉措出臺的情況之下,有鑒于2015年商品住房銷售接近2013年峰值,改善性需求大幅釋放,商品住房銷售增長較乏力,庫存壓力緩解能力有限。
三四線的城市形勢嚴峻
2014-2015,我國住房形勢超出預期。根據統計數據顯示,商品住房銷售同增經歷V型變化。銷售面積2015年2月份同比跌幅的最大,6月份由負變正,1-10月份增長7.9%;商品住房價格從下降減緩到明顯上升。2014年10月降幅減小,2015年3月份由負轉正,明顯上升;商品住房供應減緩。 2015年1-10月份,新開工降幅增加(-17%);施工持平(0.2%);竣工增幅下降(2.7%);庫存增幅下降。企業現停工爛尾,破產倒閉,轉型升級,兼并重組。商品住房過剩庫存高達21億。其中,現房過剩1億(超過18個月外);期房過剩19.923億(超過兩年外);總庫存達39.96億。其中,待售現房庫存4.2585億(去化期23個月);待售期房庫存35.7億(庫存=施工面積51.48—兩年銷售15.78億)(去化期4.5年)。房地產投資增速呈現出俯沖式下降。
商品房投資增速從2014的10.5%到2015年1-10月份的2%。商品住房投資的增速從2014年9.2%下降至2015年1-10月份的1.3%。房地產投資對經濟的增長直接貢獻值幾乎為零,與上年相比較對經濟增長率降低了0.21個百分點。
報告中認為,在當前市場環境和預期的影響下,金融機構資金供給結構不均衡,是導致“銷售的增加,庫存增幅的減低,但價格明顯回升,投資增幅劇降”的要原因。
自2014年四季度以來,中央采取一系列針對和涉及房地產的宏觀政策措施。2015年實施5次降準,5次降息,實行個人將購買兩年及以上的住房出售免征營業稅,除一線城市外,取消住房限購等。但金融市場資金供給呈現結構性不均衡,即居民住房抵押貸款快速增長,同比增幅高達19.9%;開發商銀行貸款同比下降3.6%,自籌資金同比下降4%,企業資金來源總體增長僅1.3%。與此同時,庫存較低的一線城市銷售及價格大幅增加,庫存較多的三、四線城市形勢依然嚴峻。
商品住房投資增速從2014年的9.2%下降到2015年1-10月份的1.3%。
建議實施六項政策
“單純依靠短期宏觀政策難以刺激更大的需求,應從需求與供給、長期與短期等方面綜合用力,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房地產市場的問題。”報告認為,應考慮不同經濟變量對不同的政策工具的差異化響應;考慮政策工具發揮作用的時滯,以及作用強度變化的差異,同時考慮不同城市對政策工具響應程度的空間差異。
報告建議,2016-2017年房地產市場調控應鎖定三大目標:去庫存,實現銷售大幅增長;防風險,保持房價增幅在合理水平,防止大起大落,防止違約風險;促投資:房地產投資恢復到正常水平。
報告認為,未來我國房地產調調控應主要完成六大任務:需求端:借調原需求,實施貨幣化棚戶區改造;開辟新需求,支持農民工購房;擴大原增量,刺激改善型需求。供給端:轉型升級,減少開工;融通資金,加快施工;并購重組,減少爛尾。
對此,社科院建議實施六項政策,包括金融政策:繼續適時降準降息,注意降息降準對住房市場的影響,擴大公積金對中、低收入居民的覆蓋;財稅政策:增加財政支出,支持保障房由建轉買;繼續降低住房交易環節稅負;實施出臺按揭貸款利息抵扣個人所得稅政策;土地政策:按照土地與人口掛鉤要求,增加熱點地區住房建設用地供應;行政措施:調整住房戶型“一刀切”限制,簡化住房交易審批環節及手續;配套措施:加快相關領域制度改革,推動住房發展軟硬件環境的優化;供給措施:支持開發企業轉型升級,幫助開發企業融通資金,支持企業并購重組。
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