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對于癌癥,除了“擔心”,我們能做什么?市疾控中心專家答疑解惑→
今年的4月15日至21日是第31個“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今年的主題是“科學防癌 健康生活”?,F代社會腫瘤的發生率日漸升高,除了談癌色變之外,市民還能做些什么呢?今天,市疾控中心專家楊雪紛為市民答疑解惑。
飲食革命:打造抗癌營養方程式
營養法則。高熱量≠高營養,記住這個飲食原則:低熱量密度,高營養密度。簡單說,就是多吃營養豐富、熱量不高的食物。
主食換個樣。用全谷物(比如糙米、燕麥)代替一部分精制米面,增加膳食纖維的攝入。
蛋白質要優質。魚、禽、豆類是首選,紅肉可以吃,但要適量,加工肉類(火腿、培根、香腸)最好敬而遠之。
脂肪要挑好的。限制飽和脂肪酸(肥肉、動物油)的攝入,增加不飽和脂肪酸(魚油、橄欖油)的含量。
膳食纖維不能少。每天保證25~30克膳食纖維,蔬菜水果是最好的來源。
遠離“致癌餐飲”。腌制咸菜含有亞硝酸鹽,在胃里會變成致癌物亞硝胺,容易引起食管癌、胃癌。燒烤:含有致癌物質雜環胺、苯并芘等,長期積累會破壞DNA,甚至引起癌癥。偶爾解饞可以,但千萬別貪多。
身體改造計劃:與脂肪賽跑
世界衛生組織數據顯示,全球約13%的癌癥病例與超重相關。脂肪可不是簡單的“能量倉庫”,它會通過多種途徑影響我們的身體。體脂肪過多,會導致激素水平失衡、慢性炎癥、胰島素抵抗、腸道菌群紊亂等問題。
根據《新英格蘭醫學雜志》刊發的相關研究,超重與多種癌癥的發生風險顯著相關,包括消化道系統癌癥(食管腺癌、結直腸癌、胰腺癌)、生殖系統癌癥(乳腺癌[絕經后]、子宮內膜癌、卵巢癌)、泌尿系統癌癥(腎癌)、其他癌癥(膽囊癌、甲狀腺癌、多發性骨髓瘤)。
所以,市民應根據身體情況和醫生的建議,每周安排150到30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快走、慢跑、游泳)和2次力量訓練(深蹲、俯臥撐),增加肌肉量,把BMI和體脂率控制在正常范圍內,讓運動帶來的健康效益最大化。
體檢升級:早篩是抗癌的“時間機器”
防癌體檢是在癌癥風險評估的基礎上,針對常見癌癥進行規范的身體檢查,旨在無癥狀的健康人群中篩查出某種高發癌癥的高風險人群(有癌癥家族史、長期接觸有害物質等)、癌前病變和早期癌癥,并進行科學的預防和早診早治。對于癌癥高風險人群,防癌體檢尤為重要。
生活重啟:從細胞到心理的全面防御
吸煙是癌癥的“頭號幫兇”,煙草中的化學物質會損傷細胞DNA,引起基因突變,導致細胞癌變。為了自己和他人的健康,盡早戒煙。
愉悅的心情有助于免疫系統的穩定,間接加強機體對癌細胞的監視和殺傷能力。如果長期處于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一定要尋求專業心理醫生的幫助。
每周根據自身情況,合理安排適度運動。太極拳、八段錦等傳統運動能提升體能和抗病能力,增強肌肉力量、心肺功能,提高免疫力。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類型和強度,并注意安全,才能讓健康效益最大化,降低癌癥風險。(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黃飛)
[來源:觀海新聞 編輯:秦璐]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