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的青島春意盎然,在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建設的推動下,北京大學人民醫院20位專家首批“組團式”入駐青島市城陽人民醫院開展診療工作。首周工作順利完成,來自胸外科、風濕免疫科、肝膽外科、眼科中心、肛腸中心等17個重點學科的專家團隊開展了多項診療工作,累計接診患者近300人次,完成手術近10臺,并與相關科室主任進行深入溝通,協助制定了相關學科發展規劃。在此期間,專家團隊與城陽醫院醫護人員密切配合,各項醫療工作平穩開展,患者就醫體驗得到提升,為后續深入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礎,讓周邊市民在家門口享受到系統連續、優質高效的醫療服務。
腎內科專家王磊:敲響腎臟健康警鐘
腎臟是人體的重要器官,承擔著排泄代謝廢物、維持水電解質平衡等關鍵功能。然而,腎臟疾病卻不容小覷,它不僅發病率逐年上升,而且初期癥狀隱匿,一旦病情發展,往往會對患者的生活質量和生命健康造成嚴重威脅。北大人民醫院腎內科副主任醫師王磊感慨道:“今天接診的患者中有兩個病例實在令人惋惜,僅僅因為前期患者缺乏重視,便遺憾地錯失了最佳治療時機。”
62歲的王先生來到王磊主任的診室里,神色中難掩緊張與不安。王磊主任仔細查看檢查報告后,問王先生:“王大爺,您的肌酐數值波動幅度實在太大,情況相當不樂觀。您之前就已經查出肌酐偏高,這幾年怎么就沒想著復查呢?如今腎臟損傷已經不可逆,未來很可能不得不面臨透析治療。”
王先生懊悔道:“我想著身體沒啥明顯不舒服,就沒把這事兒放心上。這可如何是好啊,醫生!”
“您先別著急。雖然情況有些復雜,但只要積極配合治療,還是有辦法盡量控制病情發展的。接下來您就按我說的做,保持規律生活,按時服藥,定期復查,咱們齊心協力,把疾病對生活的影響降到最低。”王磊主任表示。
無獨有偶,49歲的陳先生也面臨著同樣的困境。幾年前查出肌酐高的他,同樣未進行復查,如今數值更是一路飆升,腎臟損傷嚴重,還伴有下肢水腫癥狀。
王磊主任強調:肌酐升高可是腎臟發出的“危險信號”。許多腎臟疾病在早期毫無明顯的特異性癥狀,這就導致患者極易忽視。所以,時刻對腎臟健康保持高度警惕,定期檢查至關重要。此外,王磊主任還特別提醒廣大市民:青島地處海濱,大家都愛吃海鮮。但海鮮食用過多,尿酸和嘌呤就容易升高,這對腎臟的傷害極大。一旦發現肌酐數值異常,務必定期復查并及時接受治療。要是察覺到尿血、尿泡增多,或者腿部浮腫等情況,哪怕身體沒有其他不適,也一定要及時就醫,這很可能是腎臟在向我們發出求救警報。千萬別等到病情惡化了才追悔莫及。
神經內科專家李華軍:撥開疾病迷霧
12日早上10時,79歲的徐奶奶在家人的陪同下,來到北大專家神經內科副主任醫師李華軍的診室內。可剛坐在檢查床邊,她的雙手就不受控制地顫抖,連帶著手臂也微微晃動。而這個癥狀已有5年之余,這讓她和她的家人非常擔憂。“不會是帕金森病吧?”
李華軍主任輕輕握住徐奶奶的手,溫柔安撫:“您別緊張,咱們一項一項檢查,慢慢就能找到原因。”說著,便開始一系列專業測試。
“請伸右手食指,反復指自己的鼻尖。”徐奶奶努力控制著顫抖的手,可手指卻總是偏離目標,晃動得厲害。接著,李華軍主任又扶著她站起來,沿著地面上的一條直線緩慢行走。隨后又用小錘子輕輕敲擊她的腿部膝蓋下方,觀察腿部肌肉的反應。經過這一系列檢查,李華軍主任心里有了底。
李華軍主任一邊記錄檢查結果,一邊耐心詢問其作息時間。原來,徐奶奶每天晚上7點就早早爬上床睡覺,可睡眠質量極差,不僅清晨醒得早,白天還精神萎靡、嗜睡。經過全面綜合判斷,李華軍主任給出診斷:這不是帕金森病,而是特發性震顫,與身體內的一些神經傳導異常有關。除了為徐奶奶調整治療方案外,還叮囑要調整作息,保持良好心態。
解決完徐女士的問題后,李華軍主任還沒來得及喝口水,就迎來了下一位患者。在神經內科的診療過程中,各類神經系統疾病的癥狀復雜多樣,這不僅考驗著醫生的專業知識,更需要他們有足夠的耐心和細心。這不,又有患者帶著困擾許久的病痛找到了李華軍主任。
53歲的李先生走進診室時聲音中帶著焦慮:“醫生,我這頭疼了一年,去了好多醫院,做了各種檢查,CT、核磁都做了,可就是查不出病因。”李先生詳細描述了癥狀,還拿出一沓厚厚的檢查報告。李華軍主任仔細翻閱檢查結果,結合病情及臨床經驗,診斷是焦慮引起的軀體化障礙。
李先生回想了一下,恍然大悟:“確實,這一年工作壓力特別大,心里一直很焦慮,沒想到會影響到身體。”
李華軍主任解釋道:“焦慮引起的軀體化障礙很容易被忽視,它的征兆除了像您這樣頭部麻痹疼,還可能表現為心慌、胸悶,感覺心跳突然加快,腸胃不適,肌肉緊張,睡眠障礙等。這些癥狀往往不是由身體器質性病變引起,而是心理因素導致的。”
李先生得知病因后,感慨到:“找了這么多醫院都沒查出原因,多虧醫院請來北大醫院的專家,終于知道是怎么回事了!李華軍主任針對他的情況給出了具體治療方案,還特意叮囑要注重情緒調節,多去戶外放松身心,必要時可以到心理科進行治療,疏導情緒。
胸外科專家周足力:精準診療肺部頑疾
12日下午,59歲的李女士拿著胸部CT檢查結果,憂心忡忡地走進周足力教授的診室。病歷顯示,她4年前體檢發現多個肺結節,現在結節較前增大。周足力教授仔細查看了她的檢查資料,結合臨床經驗,建議進行手術治療,后續還需要隨診觀察。無獨有偶,另一位63歲的患者也被查出肺部結節情況較為復雜,周足力教授同樣建議其進行手術。“保持樂觀的心態對治療非常重要,我們一起努力,一定能戰勝病魔。”在他專業講解和心理疏導后,患者對治療充滿了信心。
在診療過程中,周足力教授發現近年來肺結節患者明顯增多。其中,對于60-70歲的人群而言,肺結節手術往往是較為適宜的選擇。相較于年輕群體,這一年齡段人群工作壓力較小,術后能夠更專注于康復休養;與高齡患者相比,他們的身體機能仍處于較好狀態,對手術的耐受性更佳。不過,是否適合手術不能一概而論,最終仍需結合個體健康狀況、病史等多方面因素進行全面評估。同時,周足力教授著重強調了肺結節定期復查的重要性:一旦發現肺結節,千萬不能掉以輕心,定期復查是監控結節變化、及時發現潛在風險的關鍵手段。
首周工作順利完成,這場跨越山海的醫療協作已從"落地生根"邁向"開花結果"。在這周的診療中,專家們憑借豐富經驗和專業知識,為患者帶來希望。多位就診患者表示:"專家們的到來,讓我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高水平的診療服務。"隨著合作持續深化,今后更多專家將參與其中,在建設國家區域醫療中心的道路上,城陽正書寫著優質醫療資源下沉的生動范本。
下周(4月14日-4月20日),在院常態化坐診的專家包括風濕免疫科、血液科、腎內科、肝膽外科、肛腸外科、疝和腹壁外科、眼科、乳腺外科、神經外科、內分泌科、血管外科、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創傷骨科、耳鼻喉科。
有就診需求的患者可及時關注醫院官方渠道公布的專家坐診信息,提前預約掛號。文/顧青青
[來源:信網 編輯:陸云琦]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