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百年中醫技藝,視頻科普“圈粉”!85后非遺傳承人的新打法
在青島市李滄區一間飄著藥香的中醫診所里,85后非遺傳承人王騰飛正用定制丸藥和短視頻詮釋著古老手藝的年輕表達。2024年,“善胃丸傳統制作技藝”入選李滄區非遺名錄,經過他與前人數十年的探索,這門流傳三代的技藝不再只是瓷罐中的一顆顆小藥丸,而是鏈接傳統與現代的健康紐帶,見證了傳統中醫主動擁抱現代科技的新融合。
從學徒到傳承人:每天辨識多種藥材,苦練6年抓藥與配方
在樂善堂中醫診所內,一屜屜深褐色、泛著藥香的定制丸劑正被裝罐。1988年出生的王騰飛輕捻起一顆,感知著指尖傳來的溫潤觸感,這其中串聯著三代人的百年堅守與突破。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賽道上的一名年輕醫者,又是“善胃丸傳統制作技藝”第三代傳承人,也是山東中醫藥大學科班出身的新派中醫的代表之一。
從大學期間每天辨識多種藥材的勤勉,到畢業后苦練6年抓藥與配方的沉淀,王騰飛用10余年時光完成了從學徒到醫者的蛻變。2024年,凝結著數代人智慧的“善胃丸制作技藝”入選李滄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他卻清醒地意識到:“躺在名錄里不叫傳承,讓古方真正服務現代人,才是對技藝最好的交代。”為此,他將傳統湯藥改良成定制丸藥,將藥材低溫烘干,易入口,好吸收,適配現代人快節奏生活特點,讓百年古方煥發新生。目前,經過王騰飛的帶動和傳授,已有近百人習得該技藝。
“情緒問診法”:病歷本上寫滿患者“生命故事”
每周三次坐診,王騰飛說,自己的診室流轉著人間百態。中年胃潰瘍患者的焦慮、大齡夫妻求子的忐忑、罹患胃癌的古稀老人的期盼……在平均15分鐘/人的問診時間里,患者的故事成了病歷本上密密麻麻的辨證手記。“中醫講究望聞問切,現代人則更需要被傾聽。”這位85后醫者通過“情緒問診法”,常能通過細致地觀察及問詢,捕捉到病患背后的情志郁結。
“不知道是哪位患者,在診所門口放了兩箱雞蛋就匆匆走了,還有送瓜果蔬菜的。”王騰飛笑著說,這些淳樸的善意常讓他心里暖暖的,這種有人情味的診療,在樂善堂化作墻上的10余面錦旗。王騰飛格外珍視患者的口碑:“當萊西、日照等郊區和外市的患者驅車幾百公里專程前來就診,我就知道我的非遺傳承真正接地氣了。”
視頻科普圈粉:既要守得住藥碾子,也要玩得轉手機
診所的名字中藏著王騰飛的初心。他告訴記者,創辦“樂善堂”的本意就是與人為善,無論是傳承中醫技法,還是為病人看診,都希望能有人真真切切地得到幫助。除了日常坐診,王騰飛還拍攝了科普短視頻,針對“中醫湯藥見效慢”等誤區,“心情愉悅才是大補”等養生建議,在社交平臺進行講解,吸引了不少年輕粉絲在線討論“養生”。面對非遺技藝的傳播課題,這位年輕的傳承人有自己的一套打法:“既要守得住藥碾子,也要玩得轉手機”,百年技藝在數字時代要繼續流淌。
診室墻上的掛鐘滴答作響,王騰飛又接診完一位慕名而來的年輕患者。望著病人認真記錄用藥事項的背影,他想起師傅曾告誡過自己的那句箴言——醫道如燭,含義是非遺傳承不是固守一盞孤燈,而是要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化作滿天星火。當90后00后開始爭相預約中醫調理,當定制丸劑與咖啡杯在辦公桌上和諧共處,這位80后傳承人確信:屬于中醫的青春敘事,正在續寫新的章節。
[來源:藍睛 編輯:秦璐]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