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心理篩查正成為孕媽媽的“必修課”,青島專家提醒→
4月7日是世界衛生日,我國今年的宣傳主題為“保障母嬰健康 呵護祖國未來”,旨在倡導加大努力保障母嬰健康,減少孕產婦、新生兒死亡。有研究數據顯示,我國有13%到30%的孕產婦會經歷不同程度的抑郁,該疾病已成為母嬰健康的重要威脅。近日,國家衛生健康委明確要求將孕產期抑郁癥篩查納入常規孕檢和產后訪視流程。今天,觀海新聞記者走訪青島市婦女兒童醫院獲悉,該院產科聯合心理科開設了孕產婦心理門診,提供“一站式”守護,兩年來已幫助近千名女性平穩度過孕產期心理危機。
孕產期抑郁嚴重威脅母嬰健康
一向開朗樂觀的程女士在懷孕12周時突然情緒崩潰,她明明非常期待寶寶的到來,卻每日焦慮難安、坐臥不寧,失眠早醒不說,還經常莫名流淚,甚至有了放棄寶寶的可怕念頭。“身體像被激素綁架了。”近日,程女士來到市女兒童醫院產科門診查出雌激素水平異常波動,隨后到孕產婦心理門診就診,醫生檢查她患有焦慮、抑郁情緒,經過4周的心理調適,她才終于找回了平和心態。
市婦女兒童醫院心理科副主任冀永娟介紹,程女士的情況絕非個例,有研究顯示,我國有13%到30%的孕產婦會經歷不同程度的抑郁,其中部分病情嚴重的患者需要專業醫生通過不同方式去管理和干預。但很多人對該問題不夠了解,把“準媽媽”、“新手媽媽”們的抑郁視為“矯情”“博取同情”等等,對她們的困境視而不見,甚至冷嘲熱諷。
“孕產期抑郁癥是妊娠期及分娩后或流產后出現的抑郁癥狀,包括產前抑郁癥和產后抑郁癥,其形成機制非常復雜,是一種嚴重的心理病癥。”冀永娟說,很多人之所以產生誤解,其實是將孕產期抑郁與一些常見的產后情緒波動和疲勞混淆。她們不知道的是,如果該疾病得不到認真對待,很可能導致女性情感困擾,影響母親與嬰兒的互動,甚至可能導致女性在孕產期有自我傷害的想法或行為。
專家強調,孕產期抑郁癥并不是一種“可以選擇”的情緒反應,而是一種需要得到專業治療的醫學疾病。它的癥狀可能包括持續的悲傷感、焦慮、易怒、失眠、食欲改變、失去對日常活動的興趣,以及有自我傷害的想法或行為。這些癥狀可能會持續數周,甚至數月,可能導致孕婦妊娠劇吐、子癇前期、流產或早產,嚴重時可引起自傷、自殺、傷嬰或殺嬰等惡性事件,還可能影響母乳喂養、母嬰關系以及孕產婦與配偶或其他家人的關系。
該疾病還可能對胎兒或新生兒產生不良影響,包括胎兒生長受限或低出生體重、新生兒喂養困難,以及增加嬰兒胃腸道疾病風險和住院風險。這種影響甚至可能持續到兒童期,此類孩子更容易出現情緒、行為和心理問題。
早篩查早干預科學應對激素“過山車”
“女性之所以會在孕產期出現心理問題,與過山車般劇烈變化的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有很大的關系。”冀永娟解釋,女性在孕早期,激素會驟升50倍,60%的孕婦會出現焦慮、敏感;到了孕晚期,其激素達峰值,30%產婦會產生分娩恐懼或伴強迫思維;女性生產后,激素在產后24小時內暴跌至孕前水平,直接觸發15%到20%的產后抑郁。
“接納激素變化帶來的情緒波動,是成為母親的第一課,雖然激素波動是正常的生理現象,但女性個體承受力差異巨大,數據顯示,未及時接受孕產期心理篩查、干預的孕產婦,母嬰并發癥風險會增加2.3倍。”冀永娟說。
近日,國家衛健委發布《關于推進生育友好型醫院建設的意見》,要求將孕產期抑郁癥篩查納入常規孕檢和產后訪視流程。目前,青島已將孕期心理篩查納入常規產檢。市婦女兒童醫院的孕產期心理篩查項目已納入職工醫保門診統籌報銷。
“孕產婦至少應該在孕早期、中期、晚期和產后42天,分別接受心理健康篩查,從而對心理問題‘早發現、早診斷、早干預’。”專家介紹,心理健康篩查采用激素水平檢測聯合心理量表測評的“雙評估”模式,對存在心理健康問題的孕產婦開展分階段精準干預。在孕早期,可以采用情緒疏導聯合營養調理的方式,穩定孕婦的激素和情緒反應。在孕晚期,孕婦可以接受分娩預演,以降低可能出現的應激反應。女性生產后,可以通過經顱磁刺激治療,快速調節大腦中與情緒調節相關的神經遞質,從而達到改善產婦情緒狀態,緩解抑郁和焦慮癥狀的目的。(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黃飛)
[來源:青島日報 編輯:秦璐]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