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是中國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在歷史上一直保持著春季節氣中的大節地位?!稓v書》曰:“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萬物生長此時,一切欣欣向榮,身體代謝也逐漸旺盛起來。因此,清明節不僅有祭掃、緬懷、追思的主題,也有踏青郊游、愉悅身心的主題,“天人合一”傳統理念在清明節中得到了生動體現。清明養生需順應“天清地明”的自然規律,以健脾祛濕,以調和肝脾為主,靈活調整以應對多變氣候。
養肝舒心 適當運動
清明節是一個祭祀祖先的節日,祭掃先人,難免悲傷。正如唐代詩人白居易《寒食野望吟》所說:“冥冥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人們在此節氣里多容易產生慎終追遠的感傷情懷,難免念物思人、悲傷落淚。但需要了解的是,情到悲時,適度宣泄,在促進親人間情感交流的同時,有助于身體順應時節,抒發肝氣,調理情志。另外通過踏青郊游、聽音樂、與朋友聚會等方式,也可以舒緩情緒,保持心情愉悅,花粉過敏者需加強個人防護。
防風護膝 避免受涼
“清明斷雪,谷雨斷霜”。 清明時節氣候多雨陰濕,乍暖還寒。正是冷空氣與暖空氣交替相遇之際,空氣濕度明顯增大,正是風邪入侵,濕氣較重的時節。因此容易引起關節疼痛等慢性疾病容易復發或加重,常出現濕困、四肢麻痹等癥狀。盡管天氣逐漸變暖,但早晚溫差較大,仍需注意保暖,尤其是腹部和關節處應避免受涼。
早睡早起 順應自然
《黃帝內經》指出:“春三月,夜臥早起,廣步于庭。”清明時節,日常起居要順應自然規律,早睡早起,以契合春季陽氣升發的特點。根建議晚上11點前入睡以養護肝血,清晨則宜在太陽初升時起床,沐浴晨光以激發體內陽氣,此外,適當午休(如11點至13點間小憩20分鐘)有助于緩解春困、恢復精力。
溫陽健脾 合理飲食
飲食調養宜遵循“甘緩辛通”原則:甘味食物能入脾經補益中氣,可多食山藥、蓮子、大棗等緩急養胃之品;同時輔以辛香溫通的蔥白、紫蘇、砂仁、陳皮等食材,既可溫散脾胃寒邪,又能疏利肝氣以助脾運,形成辛甘化陽的配伍效果。
清明前后的春天,肝陽上亢的人,特別容易出現頭痛、昏眩,慢性氣管炎也易在春季發作,這就是中醫學所說的“春氣者諸病在頭”。艾葉草具有理氣血、溫經脈、逐寒濕、護肝利膽的功效,在清明這個節氣,進食由艾葉做成的食物,可以清熱解毒,增強人體對疾病的抵抗能力。艾葉泡腳或者艾灸(常用穴位有中脘、足三里、關元、神闕等),能夠溫通經絡,祛除寒濕,健運脾陽。
針對清明節氣特點,青島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中藥房推出清明節氣中藥養生茶飲,由玫瑰花、白芍、生地、枸杞組成,具有疏肝解郁、滋陰益精的作用,適合肝郁陰虛,頭暈目眩者,供前來就診患者免費飲用。
文/趙潔 顧青青
[來源:信網 編輯:王熠冉]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