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青島財政28條舉措“加碼”培壯新質生產力
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傅軍
科學高效的財稅政策體系是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支撐,記者自4月24日市政府新聞辦舉行的發布會上獲悉,近日,市政府辦公廳出臺《關于強化財政支持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實施方案(2025-2027年)》,從聚力支持科技創新、產業創新、綠色創新、人才工作創新、體制機制創新、財政保障體系建設等6個方面,推出28條政策措施,每年拿出約50億元“真金白銀”,“加碼”培壯新質生產力。
在聚力支持科技創新體系建設方面,聚焦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每年組織實施一批行業共性技術攻關項目和科技示范工程并給予經費支持。強化技術創新平臺載體建設,對新獲批的全國重點實驗室、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和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按規定給予資金支持。
在聚力支持產業創新體系建設方面,聚焦“10+1”創新型產業,實施“一產業一基金”,加快構建創新型產業體系。加大制造業企業技術改造資金支持力度,推動傳統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集群化發展。
在聚力支持綠色創新體系建設方面,聚焦支持工業、能源、農業、建筑等領域綠色轉型,落實建筑節能、資源綜合利用的稅收優惠政策。積極發展綠色金融,對地方法人銀行發放的符合條件的綠色貸款給予貼息。
在聚力支持人才工作創新體系建設方面,統籌現有各類人才補貼政策,對產業發展急需緊缺人才給予“一攬子”政策支持,支持提升人才引育質效。
在聚力支持體制機制創新體系建設方面,完善民營經濟發展扶持機制,綜合運用貸款貼息、風險補償、融資增信等政策工具,支持解決民營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
在聚力加強財政保障體系建設方面,深化預算管理改革,統籌科技、產業、人才等領域資金支持發展新質生產力。優化提升政府引導基金市場化專業化運作水平,撬動更多社會資本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用足用好專項債券支持政策,對符合條件的新質生產力項目,積極爭取財政部專項債券額度支持。
市財政局黨組書記、局長鞠立果在發布會上介紹,自去年以來,市財政圍繞構建“10+1”創新型產業體系,加強資金統籌和政策集成,推動以產業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2024年支持制造業發展的減稅降費退稅114.2億元。加大制造業企業技術改造支持力度,一方面,全力爭取國家大規模設備更新政策,爭取中央超長期特別國債資金2億元,支持全市工業領域10個項目開展大規模設備更新,2024年累計發放設備更新貸款財政貼息資金近4000萬元。另一方面,統籌資金加大技術改造獎補力度,2024年市級財政投向企業技改的資金達10.97億元,帶動全年工業技改投資增長8.9%,上拉全市投資增速1.1個百分點,全市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速居副省級城市第二名。
青島財政積極支持新興產業激活“新引擎”,將新興產業園區作為打造產業新賽道的關鍵抓手,累計向虛擬現實、集成電路、新型顯示、人工智能、生物醫藥及醫療器械、精密儀器儀表、綠色低碳新材料、氫能等8個新興產業園區撥付市級資金14億元,支持園區開展基礎設施建設、提升承載能力。2024年8個園區規上企業營業收入超過1500億元,營收規模過百億的園區增加到3個。
青島財政還全力支持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持續加大投入力度,建立市級財政科技專項資金穩定增長機制,自2025年起,市級財政科技專項資金連續5年增長10%以上,2025年已按增長15%安排預算。
大力推進財政資金“撥改投”改革。聚焦科技創新、人才引育、種業振興等領域分別設立“碩果金”“人才金”“種子金”,變“財政撥款”為“股權投資”,變“一次投入”為“滾動支持”,引導社會資本投早、投小、投科技,支持海洋創新藥研發、超算運維、新能源山東實驗室等重大項目,累計以10億元財政資金帶動27億元社會資本跟投。
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離不開資本助力。市財政局以政府引導基金為抓手,發揮財政資金引導作用,帶動社會資本加大對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的支持力度,為培育壯大新質生產力注入“源頭活水”。圍繞“10+1”創新型產業設立基金,集聚形成金融資本支持產業發展的全鏈條基金群,為企業提供全周期投資服務。
截至目前,市政府引導基金以191.3億元認繳出資,撬動社會資本設立144支基金,認繳規模1459億元,財政資金放大近8倍。市政府引導基金還加強與中央、省基金聯動,爭取與國家級大基金、省級引導基金及央企、省屬國企等合作設立基金,其中,15支基金與國家級大基金合作,32支基金與省級引導基金合作,共吸引資金超130億元,重點支持前沿科技領域和產業鏈關鍵環節。
[來源:青島日報 編輯:陸云琦]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