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全球首艘15萬噸級“漁業養殖航母”在青啟航
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周曉峰
在中國船舶集團北海造船廠,隨著覆蓋船名的紅色幕布徐徐揭開,禮炮齊放,汽笛長鳴,15萬噸級新一代“漁業養殖航母”正式亮相。
4月17日,由青島國信集團投資建設的全球首艘15萬噸級智慧漁業大型養殖工船“國信1號2-1”交付運營,被正式命名為“魯即漁養60617”。該船是全球首艘10萬噸級養殖工船“國信1號”的升級版,將以“船載艙養”模式開展大黃魚、鮭鱒魚、黃條鰤等名優魚種養殖,設計年產高品質魚類約3600噸。新一代養殖工船交付運營是深遠海養殖的又一里程碑,標志著我國深遠海智慧漁業大型養殖工船項目繼“國信1號”破冰開局后,正式邁入技術迭代和規模擴張的2.0時代。
“‘國信1號2-1’作為海洋漁業新質生產力的探索項目,再次刷新了全球大型養殖工船紀錄。未來,將以更加規模化、智能化、集約化、節能化、經濟化的運營模式,助力深遠海養殖規模效應和產業效能雙提升,持續釋放藍色引擎強勁動能。”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大黃魚之父劉家富表示。
“大國重器”上新
站在北海造船碼頭仰望整裝待發的“國信1號2-1”,它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巨大。
這艘龐然大物投資6.1億元,船長244.9米、型寬45米、結構吃水15米、排水量15萬噸,養殖水體近10萬立方米,設置15個標準養殖艙、4個環形跑道池、22個養殖試驗池。相比三年前交付的10萬噸級“國信1號”,“國信1號2-1”排水量足足增加了50%,刷新全球大型養殖工船紀錄,堪稱升級版的“漁業養殖航母”。
不只是體量大,新一代養殖工船應用的技術也更先進,全船僅用30多人,便可實現一年3600噸的魚產量。
“國信1號2-1”以“適漁性”為核心設計原則,在功能布局、養殖系統、新能源利用、信息一體化等領域實現160余項技術突破與優化創新,船舶整體布局、適漁性、安全性及作業精準度顯著提升。其中,數智化應用賦能精準度提升實現重大突破,實現魚苗入艙、成魚起捕、投飼及加工等核心生產環節全流程機械化作業,全船整體機械化率提升至90%以上,自動化水平提升45%,養殖決策智能化替代率達30%,人力成本降低20%,生產效率與經濟效益實現“雙提升”。
記者還注意到,船舶甲板上裝有大面積的光伏板,將太陽能轉化為電能,為船上設備供電。
“‘國信1號2-1’作為‘國信1號’養殖工船升級版,是青島國信集團與北海造船再度聯手打造的又一國之利器,其養殖水體進一步加大,加工養殖系統更加智能高效,船舶各項性能更加先進,功能更加豐富,能耗顯著降低。”北海造船副總經理谷克超介紹,“養殖工船首次嘗試光伏系統與船舶主電力系統并網,應用耐腐蝕性鋼板,設置養殖實驗室等。”
該船從建造到交付僅用時19個月,凸顯了船舶制造的“中國速度”。
2023年9月8日,“國信1號2-1”養殖工船完成第一塊鋼板切割,青島國信集團以“在鋼板上繡花”的細節精度,完成400余份詳設圖紙認可審查,下發8800余份施工圖紙,高標準完成建造目標。2024年12月,養殖工船第一次駛離碼頭出海試航,船舶性能、結構檢查、噪聲和震動測量等多項性能指標均達到設計要求,集成控制系統良性運轉,海試取得圓滿成功……
從1.0到2.0迭代
對于中國深遠海養殖產業而言,該船最大的意義在于標準化復制,為船隊規模化擴張提供技術范本,有力助推中國千億級深遠海產業集群建設進程。
中國是世界漁業養殖第一大國,養殖產量占到漁業總量的80%以上,在內陸淡水和近海資源有限等背景下,未來水產養殖可持續發展的新空間在于深遠海。2022年5月20日,全球首艘10萬噸級智慧漁業大型養殖工船“國信1號”交付運營,開創了“船載艙養+游弋養殖”的深遠海養殖新模式,被譽為“移動的海洋牧場”。
“根據魚類的自然生長規律,養殖工船通過游弋尋找最適合的水溫和海域,夏季北養、冬季南養,同時離岸較遠的深海潔凈水域避開了污染源,整個養殖過程綠色環保,在飼料、養殖工藝等各方面通過了國內外的嚴苛認證。”青島國信集團黨委委員、副總經理,青島海洋發展集團黨委副書記、總經理董韶光說。
三年來,“國信1號”先后在黃海、東海、南海錨地完成養殖作業,累計航程1.7萬余海里,1100余萬尾魚苗成功入艙養殖,相較于傳統網箱,養殖周期縮短25%、月均增重提升1.8倍、單艙成活率突破90%,在全球首次實現了集魚苗上船、生長養殖、品質調控、疫病防控、起捕加工于一體的全周期產業化流程。
國信養殖工船產業啟動以來,項目納入科技部十四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獲評農業農村部深遠海養殖工船重點實驗室、山東省深遠海養殖工船技術創新中心。研發團隊圍繞設施設備、疫病防控、品種培育等方面開展64項自主研發項目,累計獲得工船相關知識產權及專利95項。
中國遠洋漁業協會會長張顯良對此高度評價:“養殖工船模式代表了中國海水養殖產業的第六次浪潮,在全球范圍沒有先例。‘國信1號2-1’的投入運營是從1.0到2.0的跨越,將引領世界海水養殖業的發展,樹立中國漁業大國的良好形象。”
養殖品種拓展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國信1號”的升級版,此次交付的“國信1號2-1”并沒有用“國信2號”的名稱。據介紹,整個養殖工船系列統一命名為“國信1號”,在1號船基礎上迭代升級的新船型稱為“國信1號2-1”和“國信1號2-2”。
接下來,“國信1號2-1”首航將前往浙江和福建海域作業。與此同時,在建的第3艘養殖工船“國信1號2-2”也傳來消息,預計于今年10月加入運營序列。屆時,國信養殖工船產業將形成“三船聯動”格局,年產高品質海水魚1萬噸以上,全面推動飼料加工、冷鏈物流、水產精深加工等配套產業鏈協同發展,為構建國家“藍色糧倉”戰略提供工業化解決方案的標桿案例。
由于模擬了天然海洋環境,養殖工船養成的大黃魚品質趨近于野生大黃魚,具有鮮美的肉質和高營養價值。目前,“國信1號”出品的“裕鮮舫”深海野游大黃魚產品已通過ASC、HACCP、FDA等國際權威認證,入選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及“特質農品”名錄,獲評“青島優品”,列入山東省高端品牌培育名單,產品銷售覆蓋全國23個省、市、地區,并遠銷新加坡、韓國、美國、加拿大等國際市場,充分彰顯我國深遠海養殖技術的領先水平。
除了大黃魚,未來由養殖工船出品的鮭鱒魚、黃條鰤等名優魚種也有望端上市民的餐桌。
“我們將進一步豐富養殖品種,從大黃魚1種魚拓展到4至5種魚,包括冷水類大西洋鮭、海水虹鱒等受國內消費者歡迎的海產品,以及黃條鰤、石斑魚等特色品種,實現養殖產量倍增。同時,我們將更好地整合下游的銷售渠道和冷鏈物流體系,為消費者提供更多更好的產品。”董韶光表示。
澎湃“深藍動能”
青島依海而生、向海而興,具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和深厚的海洋經濟底蘊。當前,青島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海洋產業體系建設,加快培育海洋新質生產力,打造現代海洋經濟發展高地,推動引領型現代海洋城市建設再上新臺階。
作為青島市市屬企業中唯一以海洋產業為主業的國有企業,青島國信集團積極把握海洋產業戰略發展機遇,自2016年入局海洋產業至今,累計投資超過百億元,重點打造了“傳統養殖和深加工產業鏈”“以養殖工船和陸基循環水為主導的垂直產業鏈”“海洋大健康產業鏈”三條海洋產業發展鏈條,全面推動海洋產業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
2024年11月,青島市委、市政府立足海洋強國戰略部署,整合青島國信集團旗下海洋板塊優質企業和資產,組建成立青島海洋發展集團,打造海洋“產學研”協同創新聯盟。當前,青島海洋發展集團擁有4家一級子公司(含1家上市公司),構建以“現代海洋漁業、海洋生物醫藥、航運物流”為支柱產業,“海洋裝備和新材料”為培育產業,青島海洋生物醫藥研究院、中國海洋工程研究院(青島)為創新支撐的“3+2+2”產業架構。
面向未來,青島海洋發展集團將著眼于海洋新質生產力發展方向,著力實施“新質強海、科技創海、金融賦海、品牌出海”四項工程,力爭3年內年產值達120億元,致力于成為青島海洋產業發展引領者和海洋科技成果轉化示范者。
[來源:青島日報 編輯:趙曉珊]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