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債券型基金收益表現實現“超車”
隨著年報季披露告一段落,2023年公募基金的整體業績情況也浮出水面。從行業整體來看,債券型基金依然實現穩定收益特性,凈利潤實現同比增長。而QDII基金等四類基金則出現虧損。市場變動加速,行業內各梯隊成員也出現調整,廣發基金、工銀瑞信基金、富國基金、匯添富基金退出“20億俱樂部”。從各公司表現來看,41家公募盈利縮水。其中,瑞達基金、紅塔紅土基金、中海基金、九泰基金、富安達基金5家凈利潤現“千萬級”虧損。
“基民”收益沒起色
基金公司降費忙
近期,A股市場逐步轉暖,部分基金業績出現上漲。但“基民”們卻感覺自己的基金收益沒什么起色。
“最近,把支付平臺里的基金都撤回了。”市民尤女士向記者介紹,自己投資在基金中的錢已經虧損了將近四分之一。根據尤女士展示的近期基金收益截圖,記者看到,有四只基金出現虧損,其中持有收益率最低的為-41.99%,而其他三只的收益率也不樂觀,分別為-34.38%、-34.33%、-29.11%。“這是教訓,我以后再也不碰基金了,誰讓我買我就跟誰急。”尤女士說。而市民黃先生也表示自己將要擇機清倉。“我的昨日收益大約是-860元,已經累計虧損近五萬元。”黃先生說。此外,也有用戶表示,“和朋友交流購買基金的情況時,我們都表示看到賬戶綠得實在受不了。我現在虧損了將近一萬元,卻還要交管理費。”
“基民”對收益情況反響一般,各基金公司也對旗下產品的管理費率做出了調整。今年以來,已有五十余家基金管理人宣布調降旗下產品管理費率。而與此同時,在今年新成立的基金中,低費率基金身影也頻頻出現。Wind數據顯示,以基金成立日統計,427只今年新成立的基金(不同份額分開計算,下同)中,約有六成采取了行業較低費率,最低收取0.14%甚至免收。對于公募基金市場的低費率趨勢,業內人士接受媒體采訪時認為,“這不僅反映了投資者對費率的敏感,也標志著公募基金行業正逐步走向成熟。隨著市場競爭加劇,基金公司意識到費率水平對投資者吸引力的重要性,并開始降低費率以提升產品競爭力。同時,低費率也要求基金公司在保持盈利的基礎上,更加注重品質。為了應對低費率帶來的挑戰,基金公司需要更加精細地管理運營成本,提高運營效率,并尋求更多的收入來源。”
四類基金去年沒賺錢
“迷你基”換手率高
2023年公募基金營業收入和凈利潤等數據已披露完畢。作為“傳統避風港資產”,債券型基金依然發揮自身穩定的收益特性,利潤表現矚目,總利潤達2381億元,較2022年實現增長。超過了貨幣型基金的總利潤2281億元,相較于貨幣型基金的表現也實現了“超車”。2022年,債券型基金總利潤為839億元,貨幣型基金總利潤為1995億元。商品型基金和REITs基金也取得正利潤,合計利潤分別為61億元、12億元。與此同時,QDII基金、FOF基金、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在2023年利潤出現虧損,分別交出-33億元、-81億元、-3245億元和-5725億元的“答卷”。
2023年,在行業輪動加速的背景下,公募基金頻繁調倉換股,基金換手率高,小規模基金表現格外明顯。根據Wind數據,2023年,主動權益類基金(包含靈活配置型、偏股混合型、平衡混合型、普通股票型)中有330只基金換手率在1000%以上,其中34只主動權益類基金換手率超過2000%。鵬華弘鑫A和國金鑫瑞A的年度持倉換手率居前,分別達31936.49%和10545.25%。整體來看,換手率高的基金多為“迷你基”。34只換手率超2000%的基金中,僅有5只基金的年末基金規模超1億元。換手率居前的還包含一些量化基金,九泰天奕量化價值A、九泰天利量化A的換手率分別達6429.93%和3727.34%,兩只基金規模均不足300萬元。相較于“迷你基”被頻繁換手,收益率大于30%的主動權益類基金換手率平均水平為382.02%。
超六成公司盈利縮水
5家“深陷”千萬級虧損
行業內四類基金減虧,從各公司表現來看,41家公募盈利縮水,占比超六成。其中,5家凈利潤續虧。
市場變動加速,行業內各梯隊成員也出現調整。整體來看,易方達基金以33.82億元的2023年凈利潤位居榜首,盡管營業收入與凈利潤分別同比下降10.16%、11.86%,但依舊保持斷崖式“一哥”地位;華夏基金、南方基金緊隨其后,2023年凈利潤依次為20.13億元、20.11億元,位列第二、第三位。值得注意的是,南華基金2023年內實現扭虧為盈,凈利潤為119.41萬元,全年營收為7147.12萬元,同比增長39.30%,也得以繼2021年后再度躋身“20億俱樂部”。2023年,廣發基金、工銀瑞信基金、富國基金、匯添富基金退出“20億俱樂部”。其中,匯添富基金盈利縮水達32.39%。華安基金、建信基金、中歐基金、鵬華基金則退出“10億”梯隊,凈利潤較上年同期分別下跌9.32%、24.59%、22.16%、16.16%。
在凈利潤1億元至10億元的梯隊中,共有建信基金、鵬華基金等二十余家公募基金公司。其中,華安基金、建信基金、中歐基金、鵬華基金、中銀基金、銀華基金與華泰柏瑞基金的凈利潤超5億元,分別為9.35億元、8.83億元、8.69億元、8.39億元、7.02億元、6.36億元、5.02億元。光大保德信基金、申萬菱信基金凈利潤跌至1億元以下,由2022年同期的1.05億元、1.34億元降至0.89億元、0.85億元。
此外,有5家公募現“千萬級”虧損。瑞達基金、紅塔紅土基金、中海基金、九泰基金、富安達基金凈利潤分別虧損1474.35萬元、6534.34萬元、6698.33萬元、6946.23萬元、7483.40萬元。
半島全媒體記者 王天書
[來源:半島都市報 編輯:戴慧慧]大家愛看